6月22日 百日总结
不知不觉,参与这一次的“坚持100天行动|百日打卡”已到收官了,到今天为止足足100篇了。回想当初先入群看着群友的日更自己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自告奋勇按照群主的要求开始分享了自己的日更所思所得。
一路走来,没有时间挤时间,诸多不易只能自行体会了。都说写作是比较个人主观化的展现,很多时候本着记录自身息息相关的人和事为以后追忆平添素材而已。在他人的视角而言并不能起多大作用,在此感谢各群友的包容和海涵。
有时也想过追追热点,写点自己对热点事件的思考。囿于文笔和“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不敢对热点过多发表主观臆断,每每提笔又不得不放下。先从周边的家长里短叙事,悟透和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做的好的给予肯定,做的不当之处给予反思和改进,渐渐地也有了眉目和方向。
很早之前会在生命中一些特别的日子,写点文字,拍点视频做一下记录,像这样成系统的坚持几乎每天记录尚属第二次,前一次是一次在书店看到《从零开始写作》一书,书中建议可以每天练练笔提升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受此启发自行在朋友圈分享过40天的文字打卡记录。而这次因为疫情孩子在家网课的原因多了一些空余时间,再次拾起写作记录的勇气,学着群主和其他优秀群友一道自觉分享,在群主无声的监督下渐成习惯。
前半段孩子网课期间能做到到一定的时间条件反射似的日更,后续孩子正式入校上课了,由于个人琐屑事务耽搁未能做到日更,隔段时间将前面欠缺的补齐倒成了心头挥之不去的作业了。后续采取的方式是回望前几天能够写作的话题拟定思路确定主题着笔,相比前半段的文字更具系统性,某种程度上文字质量也更高了实属意外的收获。
生命中的重大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更何况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大部分收拾平淡如水的日子。人是健忘的动物,一时一地的情感和想法,不管多么珍贵,瞬间就有可能被扑面而来的繁琐杂事碾得粉碎,了无踪迹。本来值得留下痕迹的日子,真的像长江水一样,东流无声,不舍昼夜。表面上河还是那条河,水还是那片水,但实际上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时空了。
早年也没有记录自己生活的习惯,觉得时间过去就过去了,生活经历了就经历了,别那么婆婆妈妈、拖泥带水,还要矫情地写下那些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匆忙和琐碎。当阅读过前人的日记才深觉“身前事,身后名”足以影响后世。去年李氏宗亲祭祖,无意中得知咱们李氏的始祖乃南宋抗元英雄李庭芝,但族谱记载与史书上记载的李庭芝生辰有出入,究竟始祖是李庭芝还是其他人顿时存疑,若当时始祖能够有先见之明写写日记存档,后续看到这些素材交叉佐证,自然结论也会一目了然也就不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了。
如今步入中年,少年的浩气逐渐消退,人生逐渐归于平淡,终于发现,千秋伟业远在地平线外,和我无缘;而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纠结,却像蚕茧一样紧紧包裹,不能脱身。此时,既不愿像落水动物不作任何挣扎就让自己被潮流淹没,也不愿像弘一法师那样一甩衣袖潇洒地把尘世留在佛门之外。只能带着疲惫的身躯和不甘的心,在尘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寻找自己的出路。
道路虽然艰苦,终点也不知道在何地方,唯一值得留恋的,就只有在道路上行走本身这件事情了。就像曾经看到的一则广告语“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像这样每天写点日记,把每天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有些日子会有些特别,就像平静的河流中泛起的浪花,让我欣喜。我就把这样的日子做更加详细的记录。现在手机照相很方便,也会结合早前常用的拍照和录像的方式,把一些场景记录在案。如今我的移动硬盘里,照片和vlog、日记成了我最珍视的宝藏,也成了我沉浸其中的幽室。我发现用记录代替记忆,是一件蛮不错的事情。
过去的日子,光阴难再;未来的日子,依然可追。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用写作对抗时间的消逝依然可行。
不管前行的道路是否依然荆棘密布,不管明天是否还要面对伤痛和迷惑,我还是会努力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并把那些值得纪念的日子,继续记录下来。(10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