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年代为3300B.C.~2300B.C.
良渚大墓陪葬的玉器有上百件之多,常见的组合有琮、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璜、钺等,玉器上有细密雕刻的“神人兽面纹”,李学勤先生认为是后世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源头。这些玉器是当时部落的酋长或巫师生前所用,死后殉葬于墓中,良渚文化玉器的发达程度超过其他史前文化。

玉琮王(禁出文物)
1986年浙江余杭县反山M12出土
现藏:浙江博物馆

重6.5kg,器型硕大,纹饰复杂,四面竖槽上下各布列“神人兽面纹”,共八个,图案以浅浮雕和细线雕刻而成。

“神人兽面纹”造型为神人骑兽,神人带介字冠,上肢抬臂弯肘,五指平伸,骑在兽头上,神兽为圆眼阔鼻,口中利齿,生有鸟爪。

良渚文化的玉琮代表了史前文化南方玉器的最高水平,其形外方内圆,张光直先生认为“琮兼圆方,正象征天地的贯通”,是巫师用来沟通天地的。

反山M12还出土了玉钺王(禁出文物),也有神人兽面纹。


5、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
李伯谦先生认为:从随葬玉器看,红山是神权国家,良渚是神权、军权、王权结合的以神权为主的国家,仰韶则是军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王权国家。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后期都趋于萎缩或消亡,而仰韶文化则继续向前,发展为龙山文化的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最终发展到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夏商周与仰韶文化一脉相承。

红山、良渚的神权古国走向消亡是因为社会财富浪费在非生产的宗教祭祀上,部落首领巫师不是靠军事政治才能,而是靠向神致祭,秉承神的意志来领导。而仰韶看不到大范围祭祀的场景,高等级大墓也只有陶器和一两件玉钺随葬,大墓和氏族公共墓地埋在一处,尊者朴实无华,不浪费财富,祭祀以祭祖为主,王做事更符合民意。王权国家优于神权国家,这也是仰韶古国创造的文明模式得以发展,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6、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
红山和凌家滩距离1000余公里,但两地出土的部分玉器有惊人的相似,例如玉人,姿势一致,玉龟、筒形器、玉猪龙、玉环等,学者认为当时凌家滩和红山文化的部落首领有长途旅行,直接见面交流的情况。


还有一些其他的考古学佐证:例如各地都出土类似或者同样理念的筒形器、大口缸、钺、象牙器,这些资料表明,约3500B.C.,中国史前各文化区社会同步跨越式发展,社会复杂性增强,社会上层形成了远距离交流网。

上层进行旅行本身就是值得夸耀的经历,最高级的知识也需要面传身授。这一交流网的重要特征是各取所需,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各地区交流中互相影响,没有明确的中心。

在密切的交流中,各地区逐渐形成并共享相识的文化精粹,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