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旅行,每段路都有每段路的波折,每段路也有每段路的风景。每一次人生的转折,都意味着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但最终每个人都会走上穷途末路。有人说:生如逆旅。人生就是那由生到死得过程,我们无法决定这过程的长度,但我们却可以让她更加的丰满充盈。所以,既要踏踏实实走过脚下的波折,更要满心欢喜朗阅沿途的风景。
随着工作岗位的转换,我离开了干了十年的岗位,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曾经熟稔的工作和不太费劲都随着这样的转换而不复存在,等待我的是更加鲜活的实践,是更全面的体验。对于这种转换我满心欢喜地接受,充满期待地投入,但新的环境和任务,当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我虽心有准备,却依然有始料未及。回望刚刚过去的第一周,从周一正式报到,到熟悉情况、梳理过去、明确困难、思考破局,这些让我本就不聪慧的大脑,塞得快要死机了。加上突如其来的检查,让我无暇顾及晓丫头。
这一周的早上我都没有送她上学,每次我扒上几口饭就出门了,她还是睡眼惺忪,嘟囔着:爸爸今天又不送我啊。顾不上回答我就冲出了家门,留一个急匆匆的背景给她。下午放学回来也是没有时间陪她做作业,好在社区有个托管班,可以“寄存”孩子,把作业发给托管班的老师,让老师辅导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且还是免费的。我和晓妈一商量,决定让晓丫头去试试。因为,每次在家里让奶奶辅导她,宽松的环境中晓丫头总是各种讲条件、各种小动作,效率不高。放到社区托管班有点课堂的感觉,第一天去作业完成很好,回来也很开心。
做作业的问题缓解了,但每天起床还是慢吞吞。为了不让她变成慢吞吞的小淘气,我们没少吼她,也越来越发现仅仅靠这样的“威逼”效果不好。晓妈买了一个“奔跑的小水滴”,是个如沙漏一样的定时器,让晓丫头跟小水滴赛跑。每天起床开始计时,上厕所、洗漱,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须比小水滴跑得快。然后又准备了一个定时器,因为我们发现她对时间没有概念,你告诉她“只有五分钟了”,她完全没有感觉,因为她压根儿就不知道五分钟是多长时间。每天吃饭的时候,我们把时间定在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到了就会响铃。慢慢对时间就会有意识了,五分钟大约多久、十分钟大约多久,这种对时间概念的建立应该是不磨蹭的前提。
转眼到了期中开家长会的时间了,我们班级家委会很早就在筹划和准备,想把半个学期以来家委会的工作给各位家长和老师做个汇报,但好像也没干啥啊,可能是时间过得太快吧。每次校级家长会的重点都是校长和主任的演讲,这次我临时有事没能参加,晓妈去听了一个下午。关校长把自己出去学习访问的感受给大家做了分享,还把《长江日报》整版报道的内容给家长讲述了一下,再次加深了对育才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李青主任以《手忙脚乱的一年级》为题,给家长们上了一课。
没参加家长会让我心里愧疚了好几天,回来也没时间和晓妈交流,这周有两个晚上搞得太晚就直接睡在办公室了,忙得不知道娃娃在哪了。这样的愧疚持续到了周末,我找来了家长会上李青主任的PPT,认真看了一遍,向参加了家长会的其他孩子家长请教,基本把家长会的内容搞清楚了。对照老师讲的,反思自己平时做的,确实有不少要调整的地方。比如,法语课老师让回来展示、在家里看法语电影,我们都没有做过;比如,数学题里面“前后左右”的规则和规律;还比如,语文阅读的方法,不认识的字要写在本子上,半学期过去了不能再让家长读了,要独立阅读等等。这些我们都做的不够好,刚刚起步的时候,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效果主要来自家长的要求和训导。
在学习生活的起步阶段,要把“爱与信”作为关系的基石,这样的关系不再是家长和孩子,或者孩子与老师,更应该成为家长、孩子、老师三者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石,充满爱与信的关系成为包裹在孩子身边最温暖的生态,这颗小树苗成长起来才会更有力量去经历风雨,不屈不挠。作为家长要保持两种心态,一个是责任心、一个是平常心。生娃养娃,还要教育娃,娃的问题是家庭矛盾的综合反映。娃好,全家欢乐。父母是永不下岗的班主任,不仅要言传更多的是身教、示范。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完善的过程,共同成长才能良性互动。所谓平常心是要懂得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接受差异和差距,正视问题和不足,否则便容易产生“爱的伤害,慈祥的伤害”,但问播种,不问收获,也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
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是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由孩子、家长和老师所组成,只有老师智慧教导、家长坚决落实、孩子专注坚持,三心合一、三力合一,方能运行良好、收获丰硕。这个系统的产品便是孩子的高素质,这种素质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是守纪律、诚信、友善、自理,智是不“伤仲永”,不“无为而治”,习惯与思维并重,体是身与心和谐,美是善于发现美好,懂得真善美,劳是分担家务,让娃干活,越夸越能干。这些来自老师的真经值得反复学习思考,在实际中一点一滴落实。
每个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懂得感受美好,但慢慢就忘了,开始嫌弃孩子不够优秀、担心孩子比别人差,这种偏离对于孩子来说便是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守内心最初的期盼,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多给孩子注入爱的光辉,张扬人性的美,让她有力量完善自己、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