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李教授在“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微信群里留言:“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想请各位伙伴谈谈自己近期核心的研究主题或内容,同时也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建议:1、乡村学生财经素养研究,特别是针对住校的乡村学生、中学生等。目前阳江已经有一个团队在投入了。2、乡村学生的职业启蒙、生涯教育。3、乡村学生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等。4、乡村隔代教育。5、乡村公共学习资源的利用状态。等等。之前也分享过有关学习型乡村研究的相关内容建议,也供大家参考。”
看到这条留言,群里的伙伴们积极总结反思开学以来自己所做的探索与研究。感受着伙伴们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对学生成长的努力,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一向被人拽着走的我,深受大家影响,也开始思索最近一段时间自己都进行了哪些有意义的实践,都产生了哪些思考?
一、关于暑假活动到开学初的实践
假期期间看到各位老师分享的学生策划、组织的活动,感受到本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弱。所以开学以来重点培养孩子们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
乡村孩子参加各种大型活动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台上发言更是没有过,缺乏表达的勇气。我发现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本班的孩子坐在座位上读书或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体态大方,但站在讲台前,别别扭扭,不敢表达。所以当莹莹向我提议要大家一起唱歌时,我欣然同意。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策划能力,另一方面是锻炼孩子登台的心理素质。
本次活动由莹莹发起并组织。经孩子们自己商讨,主题确定为“演唱会”,从活动前的策划,统计所有人的演唱曲目,到主持稿的撰写,黑板报的设计,都在赵思莹的指挥下完成。不管歌曲唱得好与坏,主要是孩子们的策划能力、表现自己的勇气,得到培养与锻炼,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提升,这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由于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接下来琪琪策划的读故事比赛、孜孜策划的系红领巾比赛,正在积极筹备中。希望通过这个学期的培养能为孩子们的暑假活动策划做好准备。
二、关于自然主题活动的探索
从一年级开始,我和孩子们一直努力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把自然资源融进我们的班级生活与课堂教学。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意识逐渐加强。现在二年级了,我们的自然主题活动依旧在进行,我们继续在探索中成长。因为莹莹家里饲养马,所以本次活动将由莹莹组织策划,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已争得家长支持,孩子们即将走进莹莹家观察马。
4月8日孩子们同桌合作已在班级花盆里播种油麦菜籽,待到莹莹生日时,准备做成一道菜。在油麦菜生长过程中,孩子们要一个星期做一次观察记录。
因为北方春天来的晚,所以我把语文课本中第二篇《找春天》留到现在讲解,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各种草与树芽,用身体感受春天的温暖。作为孩子们的语文老师,我一直尝试挖掘语文中与自然主题相契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这也是我今后持续努力的方向。
三、关于学生庆生会活动的筹备
因为放假,月月的生日错过了,4月25日是琪琪的生日,大家准备两个人一起庆祝。在与实践老师沟通后,并结合课文《中国美食》,准备举行一次生日聚餐,由达达负责策划。改变以往做游戏、表演节目的庆生会形式。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尝试,互相商讨,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主。
为孩子们庆生一直是我们班级持续开展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收到了来自同学与老师的祝福,体验着班集体的温暖。
四、关于家校共育问题的设想
现在班级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监管,其中一位奶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是关注,经常主动与我沟通,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准备借此契机,对隔代教育问题进行初步探索,首先鼓励这位奶奶多读育儿方面的书籍,(因为孩子奶奶高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推荐书目,赠送书籍。其次,我本人与这位奶奶共读,记录彼此感受,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以此来带动其他家长参与。最后,把书籍中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以实践活动为媒介,达到家校共育。
这初步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很难。因为寒假里,我一直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但只有一位家长参与,就是这位奶奶,所以我想这也许就是突破口,也是一次挑战,即使前方困难重重,我也会尽我所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关于自身学习的初步计划
首先,继续坚持读书,写读后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现在正在与区里的老师共读《中小学德育指南实施手册》,结合具体工作书写读后感。《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也读完,但由于最近其它事情的耽搁,还有几篇文章的读后感没有撰写。关于教师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正在一点点阅读理解中。当这些阅读内容都进行整理后,准备阅读《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与《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因为李教授邮寄给我的这两本书,一直在被其他人借阅,最近才归还,所以想尝试从中找到一些实践的理论支撑。
其次,继续探索对乡村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种资源,开展各项活动。活动中,多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最后,多向优秀的班主任学习,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只有自己从心灵深处想改变,想成长,想成就最好的自我,才能无怨无悔地付出,才不会害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