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
整个过程中,偶尔我觉得好笑,偶尔又心情很纠结。
这里我就不说剧情了,只谈一些电影带给我的想法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会有情绪的,哪怕是再平静的一个人,喜怒哀乐,其实都是存在的。而这些情感都会自己找到出口,如果我们不能给们一个合理的顺畅的出口的话,这些情感也一定会以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他有所谓的“网瘾”,那他的网瘾只是单纯地因为他喜欢游戏吗?如果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他的话,有可能会发现,他有一个父母每天都在吵架、动不动就要离婚、鸡飞狗跳的家庭,他非常不愿意呆在家里面。也有可能是,他非常不喜欢别人现在要求他做的事情,但是他想做的事情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在游戏里面,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也就是说,游戏只不过是一个出口,是愤怒、恐惧、自卑、无助等一些情感,汇成了力量巨大的河流,冲开了一个叫做“网瘾”的出口而已。
又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年人,他会经常说自己的身体疼痛不舒适,但是去医院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的病变。有的老年人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保健品推销,或者是诈骗传销电话。那其实也有可能是老年人没有办法安放自己的孤独感,没有办法面对自己渐渐老去、对别人可能价值越来越小的这样一个现实,他找不到自己真正应该存在的位置,而这些是没有办法向别人准确表达的,通常也是不容易被聆听到的,所以这些情绪就以一些其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我们现在常常自嘲,给自己贴上标签,什么拖延症啊、强迫症啊,这些标签的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一些我们自己可能都没能意识到,更不容易被别人体会到的情感。
所以,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困扰,只在问题表面下功夫是没有用的。
我们如果去帮助网络沉迷的孩子、纠正校园霸凌现象,如果我们只对着这个问题、这个表面现象去做工作,说一通道理,做一番教育,来一通煽情,当时孩子可能会痛苦流涕表示痛改前非,但过几天再看看可能收效并不太大。
就好像电影里面,让李雪莲写一个保证书,保证她不会再告状,这有用吗?反而有时候让人更生厌烦反叛之心。你不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去干什么。
人都有七情六欲,有情就要有出口。不是把这个出口堵上,我们就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堵上一个,我们被压抑的情感,也会去寻找另一个出口。
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或者困扰的不再持续,解决方法并不在问题自身上面。如果我们只盯着锁眼儿来找钥匙的话,这把钥匙可能永远都找不对。钥匙要去别的地方找。
堵不如疏,对自己,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构建一个或者几个畅通的健康的出口,比如和好朋友倾诉,比如写字绘画舞蹈,比如与他人与社会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对他人呢?
其实我今天还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给我的一个感悟居然也可以用在这里:我们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别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也许我们能为别人做的,想帮李雪莲的人最应该为李雪莲做的,却一直没有人做的,只不过是坐下,陪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