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义过程
1.创建问题和愿景陈述
问题和愿景陈述的内容应该直接从研究和用户模型中获得,如目标用户是哪些、使用目标是什么等,用户目标和需求应该从主要和次要人物模型中得出,而商业目标则应该从利益相关者的访谈中提取
2.探索和头脑风暴
把所有考虑到的古怪想法都说出来,并进行记录,不应受到约束、不应予以批判
3.确定人物模型期望
人物模型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行为的期待和愿望
4.构建情境场景
情境场景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产品在什么背景下会被使用?
是否会被超时使用?
人物模型是否经常被打断?
是否有多个用户使用单个工作站或者设备?
是否可以与其他产品一起使用?
人物模型要达到目标,需要执行的首要活动是什么?
使用产品预期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根据人物模型的技能和使用频率,允许复杂程度有多大?
5.明确设计需求
数据需求:必须在系统中呈现的对象和信息,例如账号、人、地址、文件、消息、歌曲、图像等属性,以及状态、日期、大小、创建者和主题等形容类属性
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对系统对象执行的操作或动作,通常会转换为界面控件,可以把功能当作产品的动作,功能需求也定义了界面中的对象和信息必须显示在什么位置或容器中
情境需求:情境需求描述了系统对象之间的关系或依赖。包括系统中哪些对象必须显示在一起才能让使用流程有意义,或是满足具体人物模型的目标。其他情境需求包括考虑使用产品的物理环境(办公室、路上、恶劣环境),以及使用产品的人物模型使用产品的技能和能力
其他需求
设计产品:框架和提炼
设计框架定义了用户体验的整个结构,包括底层组织原则、屏幕上功能元素的排列、工作流程、产品交互、传递信息的视觉和形式语言、功能性和品牌识别等。形式设计和行为设计必须保持一致;设计框架包括交互框架及视觉设计框架,有时也包括工业设计框架。在此阶段中,交互设计者利用场景和需求来创建屏幕和行为草图,完成交互框架设计。与此同时,视觉设计者使用视觉语言研究开发视觉框架,它通常表现为详细的单个屏幕原型。
交互框架不仅要对高层次的屏幕布局进行定义,还要定义产品的工作流、行为和组织
步骤1 定义形式要素、姿态和输入方法
产品姿态是指用户将会投入多大的注意力和产品进行互动,以及产品的行为将会对用户投入的注意力做出何种反应
输入方法是用户和产品的互动方式,同时也受到产品外形和姿态、人物模型的态度、能力和喜好的驱使
步骤2定义功能性和视觉元素
功能性和数据元素代表着界面中要展现给用户的功能和数据,它们是需求定义阶段中所确定下来的功能和数据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据元素通常是交互产品中的基本主体,如照片、电子邮件、客户记录及订单等,是用户可以访问、反应以及操作的基本个体,这个时候关注的数据元素的相关属性并不需要太过全面。
通常,一个需求会又多个界面元素来满足,每个确定的用户需求,通常都需要创建多种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就要审视哪个方案能够满足以下条件:最有效满足用户目标;最符合设计原则;最适合当前技术水平和成本考量;最能满足其他条件。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必须回到情境场景、人物模型目标和心理模型中,才能检验解决方案是否适合此刻的情形。
步骤3确定功能性和层级
由于这些元素各自承担着具体任务,因此元素分组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在任务中和任务间疏通任务模型的流程,主要考虑的问题如下:
哪些元素需要大片的视频,哪些不需要?
哪些元素能够容纳其他元素?
容器如何组织才能优化工作流程?
哪些元素需要捆绑使用?哪些不是?
相关联的元素使用时顺序如何?
哪些数据元素有助于人物模型做出决定?
采用何种交互模式和原则?
人物模型的心理模型如何影响元素组织?
步骤4勾画交互框架
在界面上,你可以勾画出不同的草图,对这些高层次的容器进行排列组合,开始时,界面的视觉化应当简单明了,即每个功能组合容器用方块图表示,标注上名字合不同区域关系的简单描述。
开始阶段一定要看到整体且高层次的框架,不要被界面上某个特殊区域的细节分散注意力,不然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会发现设计中缺乏一致性。
在最终选择最佳方案前,尝试采用几种不同排列并用于验证性场景中(可用性测试)
步骤5构建关键线路情境剧本
这些场景从情境场景演变而来,但在这里特别描述了人物模型和组成交互框架的不同功能和数据之间的交互。
步骤6通过验证性的场景来检查设计
完成前几个步骤之后,可以逐渐将重点转移到一些不太频繁使用和不太重要的交互细节上,这些验证性场景包含一系列假设性问题,位的是指出方案的漏洞,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替代场景:指的是人物模型决策过程中,关键路径某个点的替代或者分岔点,其中包括常见的例外情形、不常使用的工具和视图、基于次要人物模型需求和目标的其他场景或变体
必须使用的场景:指那些必须要执行,但又不经常发生的动作,如清空数据库、升级设备等
边缘情形场景:指的是非典型的情形下一些产品必须要有,但是却不太常用的功能,相对于设计师,开发人员最此类情形关注更多
验证与测试设计
测试什么
可用性测试在验证内容时尤为有效:
命名——不见/按钮标签是否合理?某些词语反响是否更好?
组织——信息是否进行有意义的分类?用户能否在想找的位置找到特定的部件?
初次使用和可发现性——常用类目是否易于新用户的寻找?指令是否清晰、必要?
有效性——顾客能否有效完成具体任务?有没有犯错?哪里出错?是否经常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可用性测试关注产品初次使用的评估,很难满足中级用户或骨灰级用户进行设计优先级排序,但是使用日志研究方法,将产品交互细节按照记日记的方法记录下来
何时测试:最终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最终性评价是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测试,形成性测试是对设计过程中交互过程的某一部分进行测试。
最终性评价用语产品的比较,在重新设计开始前找出问题,一般由第三方机构主导和最终记录;形成性评价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快速且定性的测试,一般来说在提炼阶段进行。
进行形成性可用性测试
测试时间不能太早,要在基本的设计成型之后开始,这样才能有实质性的内容可供测试;也不能太晚,这样一旦发现问题,还能对设计和实现进行调整;要挑选适合现有产品的测试任务和用户体验的内容;
从目标用户群中招募参与人员,并以人物模型为指导;
让参与测试人员清晰地执行任务,并以人物模型为指导;
直接让参与测试人员使用技术含量低的原型;
协调各个会议讨论,从而确定问题,找出问题的起因;
让之前未参加该项目的人充当协调者,从而尽可能减少偏见;
关注实验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基本原理;
测试后和观察者一起听取报告,找出并确定所观察到的问题的原因;
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设计者参与。
设计原则
1.用户界面应该基于用户心理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
2.目标导向的交互反映了用户的心理模型
3.交互设计不是凭空猜测
4.不要让用户感觉自己愚笨
5.界面设计的关注点在于单个主要人物模型
6.设计产品行为之前,首先定义产品会做什么
7.设计的早期阶段,假定界面是魔法
8.绝对不要向涉众展现你不满意的方案,那可能正是他们喜欢的
9.用户体验只有一个,即形式和行为的设计必须互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