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如何其,夜未央。
处暑后的早秋夜,还有几分燥热。夜空点缀着几颗星星,有一种看不见尽头的苍茫。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白日里甚是心浮气燥。或许是长久以来的缺乏安全感。大多时候是麻木的,对很多东西失去了知道的兴趣。这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芳华不再的年纪,再去卧看天空洒泪,亦或“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伤春悲秋,是吃饱了撑的矫情了。佛系人生并非消积,随缘随天,其实是一种境界。
年少时,很喜欢周国平的文字。如今再读,能参悟到他文字里对生命透彻的哲思。他说: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这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颇为相像。我很喜欢这种潇洒超凡的生活态度。但是人是有感情的,总会有心底的柔软,总会有牵挂。有了牵挂也才不会孤独。
因此,原谅我今夜的矫情吧。如果没有这样的矫情坚持,灵魂是会失去柔软,人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柔软,这样在夜深人静之时,把这些内心负面的东西,铺展开来,晒晒星光和月光,足以抵消生活的苦楚。
眼望着对面的大楼,有一户灯亮了,又灭了。那又是谁的家,那家灯火下会有怎样的故事?这钢筋水泥隔离的一个个方格,也隔离了越来越冷漠的人心。虽然房前屋后都住满了人。但与我们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即使同一层楼邻居,也是在电梯或楼道偶尔碰面,点头寒暄几句而已,再无更多交集。彼此的喜怒哀乐都不会关心,无法关心,也无需关心。那种同在一个大院住一辈子,路过某家门口不用敲门就进去,村口喊一嗓子人就聚齐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经济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忙碌的996模式中努力追求着名或利。下班后的一声关门声隔绝了外界,更是为明天更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号角。
傍晚,在小区扶了一个摔倒的老人,换来的是一声“谢谢”。万幸,阿门。生根在骨子里的那颗善心,还是战胜了所谓的人情浅溥。不说面面俱到,但一定要以悲悯之心待人,不能处处完美无暇,但一定会尽最大能力助人。纵然世态炎凉,我们仍要心怀慈悲。不是有一种精神叫“行善不止”吗?
手机朋友圈,看到一文友,她将工地生活拍得如诗如画,活色生香。配上沙哑的声音。那枯燥苦闷的工地生活竞在眼前灿烂起来。曾几何时,我也曾穿梭的工地之上,像个“老爷们”一样挥汗如雨。到如今,脸上的皮肤都还像一个出海归来的人,全是风吹日晒的痕迹。一直记得那个最艰苦的西北“风沙之城”,吃一口饭,盖一下碗的场景......从心底羡欣她将工地生活过得如此花枝招展,暗香浮动的心境和本事。我想,无论顺境,逆境,她是能过好这一生的。
或许,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就是最好的诗和远方吧。
夜,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思考的药引。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漫漫长夜的不朽诗篇,那首千古名篇《静夜思》,童叟竞相传颂;相思时的“巴山夜雨”;孤单时的“天阶夜色凉如水”;旅途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那“”二十四桥明月夜”又是何等美不胜收?
不眠夜,伴着唐风宋韵。独自倚窗,街灯昏黄,夜空静谧深邃。不在感性的夜里作任何决定,即使憧憬有所作为,明朝依然碌碌无为。那么 ,就静静等待明天依旧会升起的朝阳。
在露珠晶莹的晨曦里,继续烟火人生。我会在来往人群中寻找宁静,会在孤独无助中更加坚强,会在冲动彷徨时保持平静,会把周遭的所有人事想象简单,会感恩生活里有人为我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