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度电影报告

2017年大概是我看电影累计数量最高的一次。因为闲,也因为出去逛了一圈,发现世界那么大。我好像一直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像个井底之蛙。

我要介绍的第一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两个男神的作品。

猫鼠游戏。

两个男神,我就不指了,你们自己去看吧。

最近我发现,这些西方电影,尤其是欧陆电影,真正是一种社会性的教科书。它会将现实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血淋淋地解释给你看。

相比之下,美国电影就更单纯的多,完全是一场声光电的大秀。或者像美国甜心之类的,甜的要命。

但这部不一样。我觉得其实小李子和汤姆·汉克斯(还是泄题了)的影片绝对都是经典。

小李子什么时候拍过“简单”的电影?

这部电影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这使它有一种真实的厚重感。

影片的整个氛围也都是,似乎是用咖啡色的滤镜特别处理过的。一种陈旧,苦涩的感觉。

我就不介绍主要的故事情节了,只说一下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地方。

小李子演的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父母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母亲再嫁。在这一切变象的前期,是小李子的生日,他收到了一本支票簿。

不知道是不是父母离婚的刺激,他想出了伪造支票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过上了“神一般”的生活。

后来虽然被汉克斯扮演的警察抓到了,但是他却为美国的票据防伪系统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算不算因祸得福啊?

知道这个事情,我对美国社会真是有深深的好奇。

另一个情节是汉克斯抓到了小李子之后,由于小李子还未成年,所以在汉克斯的要求下,小李子需要白天到警局上班,晚上再回监狱。因此,这对患难之交在这过程中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

这吸引我,除了对这样的判刑方式特别好奇,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眼下的生活不也像极了这种服刑嘛!

但是,我,为什么要过上这种有罪的生活?

因为我每月拿六百块却没有任何付出吗?(研究生的每月收入)

还是因为中国社会的病态模式:现在,只是小刑,只是晚上坐牢,往上去,只怕越往上,福利越多,自由越少。

我真觉得中国的官方机构,好像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部电影,我来说说法国电影:妈咪。这是一部讲述单亲家庭的母子关系的电影。

不要以为是部很单纯的,歌颂母爱的电影。

电影真是血淋淋的告诉我们,现实会有多么残酷。

我自己没有孩子,但我幻想过,我觉得在中国做个单亲母亲,似乎并不是一件讨厌的事情。只要家中还有男性亲属可以帮着照料点就好。

但是看了电影后,我真心觉得,一定不要当单亲母亲。

电影将母子之间的那种暧昧和敌对拍得清楚又含糊。

怎么会这样呢?

不论是看电影时,还是看完后,这个问题都会死死纠缠。

影片的开始是母亲去某个寄宿学校去接儿子。母子俩愉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父亲刚刚过世了,母亲搬了新家。

新家的对面住着女教师一家。

母亲的开朗性格很快就跟女教师打成一片。女教师过来给儿子辅导功课。

三个人愉快的玩耍。

直到母亲出去约会,母子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奇怪。

回来后,(儿子也跟着一起去约会了)儿子割了腕。

在儿子康复后,他们三人又策划了一次出行,这次,母亲把儿子送到了精神病院。

我觉得这是个有点不知所措的母亲。

不能说她冷血,对儿子没有爱。

似乎她是那个年代,那个特定的时期的必然结果。

但是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社会呢?

电影中教师这一角色的安排特别有意思。

教师所代表的正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

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电影安排了这样几个细节:

教师脖子上有一条她非常珍视的项链。她不许别人碰,那就像是她的精神寄托。她基本上在电影中从没拿下过那条项链。

这其实是个重要的隐喻吧。

教师曾跟儿子说他很聪明,当儿子说他要报考茱莉亚音乐学院时,她鼓励他,认为他可以考上。

然后就是他们三人的最后一次出游,母亲叫了精神病院的助理,要将儿子送到医院去。而教师坐在车子的后座,不敢做任何事情。

整个感觉,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真是相当荒谬!

再后来,母亲邀请她,她匆匆地说,自己要搬家了。

整个人似乎一直都是以畏缩躲避的姿态出现在镜头下。

为什么?

教师作为儿子的临时老师,她完全对儿子的精神状态有权力做判断吧?为什么选择无视?

电影的解释是她受过创伤。

是什么的创伤让她连做个基本的人都做不到?

教育,加上家庭关系,不只在法国,在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也演绎着无穷无尽的故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