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老公带着小样外出吃饭,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
在我们旁边那一桌,是两对年轻的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吃饭。两个小男孩年龄相仿,大概都是3,4岁的样子吧。
大人们给两个孩子各点了一罐牛奶饮料。可能是担心饭店的杯子不卫生,两个妈妈不约而同地把牛奶倒进了孩子的水杯里。
两个水杯都是透明的,一个矮矮胖胖,一个高瘦一些。同样是把牛奶倒完了,没想到两个孩子却闹腾起来,都说自己的牛奶少,另一个小朋友的多。
这突如其来的“控诉”,让大人们哭笑不得。一开始,妈妈们还耐心地解释,“两罐牛奶是一样的呀,你看着我倒的对不对?妈妈又没有偷喝。”
可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最后还是爸爸出面吼了两嗓子,“要喝就喝,不喝拉倒!”孩子们才消停下来,不敢再吱声了。
01 孩子眼中的不公平,可能是真的不公平
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没有。尤其是家里有二胎的,孩子们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最在意的就是公平了,自己吃亏一点都不行。
可我们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公平了呀。就像上面的例子里,两个孩子各分到一罐牛奶,不是一样多吗?怎么两人都觉得自己的牛奶少呢?
也许在很多家长眼里,这纯属孩子无理取闹。可在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还真不是孩子任性。
对于2-7岁的孩子来说,这两杯牛奶就是不一样多的,这和他们的思维特点有关。
皮亚杰把2-7岁这个年龄段,称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
这个年龄的孩子想问题时有个特点,就是只关注事物的一个特征,而且没有逻辑推导能力。
拿前面牛奶的例子来说,在我们成人看来,两罐牛奶原来是一模一样多的,不管它们倒入什么形状的杯子里,都还是一样多。
可在孩子眼中,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杯子矮,所以牛奶肯定少。另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的杯子细,所以牛奶也少。
他们没办法在头脑里,把两杯牛奶倒回原来的罐子里,去推理出两杯牛奶原来是一模一样多的。
这不是孩子固执,也不是笨,只是他这个年龄的思维特点罢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就会明白自己的杯子虽然矮,但是它胖啊。既然牛奶原来是一样多的,那倒出来也是一样多的。
了解一点孩子的心理,是不是还挺有趣的?
爸爸妈妈还可以做个实验,准备10颗一样的糖果,5颗排成一行,这样一共是两行。
上面的一行,我们把糖果摆得分散一些,间距大一点。下面的一行,摆的紧凑一些。
这时你问孩子,两行糖果哪一行多。如果是2-5岁的孩子,很可能会说,上面那一行糖果多,因为它更长。
如果你家孩子回答错了,只能说明他很正常,千万别怪他笨,那样会非常打击他对学习的积极性。
建议爸爸妈妈什么都不用说,也别告诉孩子两行糖果一样多。就留下这个秘密,等过几个月再给孩子做一次实验。
也许到时你就会惊喜的发现,孩子已经会用数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给自己一个证明孩子进步的机会,不是也挺好的?
02 孩子不是自私,只是不理解别人的不同
前面提到过,2-7岁被皮亚杰称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另一个思维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化。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同。
比如带小样去商场时,明明告诉他,今天是给妈妈买礼物,他还是会挑自己喜欢的小汽车送给我。
完了还跟我说,“妈妈,你要分享哦。”
言下之意就是让我把汽车给他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其实就是孩子自我中心的表现。
特别要解释一下,自我中心可不是自私的意思哦。孩子只是受认知的局限,错以为他怎么想,别人就会怎么想。
科学家曾经给3岁的孩子做过实验。
给小朋友一个糖果盒,问他里面有什么。孩子想当然地说,“里面有糖果。”
当他打开盒子,发现里面装的是蜡笔后,研究人员再问他,“我们把盒子盖好,拿给另一个小朋友,你猜他会说,这里面有什么?”
小朋友会回答“蜡笔”。因为他看到盒子里的蜡笔后,就以为其他小朋友也和他一样,以为里面是蜡笔。
孩子的这种思维特点很有趣吧。可惜在生活中,很多大人都把这当成是自私的表现。
比如孩子走累了就要抱,不能体谅大人的辛苦。
这种时候,我们不应该盲目责怪孩子自私,他可能就是受认知能力,还有情绪控制能力的限制,所以没办法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只要我们合理引导,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变得体贴、懂事起来。具体可以从下面3个方面入手。
03 做好这3点,孩子更有同理心
就拿孩子走路要抱来举例子吧。
虽然我们不能责怪孩子自私,但小样妈也不认为,我们大人就该牺牲自己的感受,来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越是不懂得换位思考,我们就越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鼓励孩子自己走
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感受。
“走了那么多路,你很累了是不是?妈妈也觉得很累呢。”
接着,我们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的能量,让他开心地自己走。
我们可以学小兔子蹦蹦跳跳走,学大象跺着脚走。也可以玩个比赛,看谁先跑到前面那棵大树。
我们还可以休息一下再走,或者和孩子商量,抱一段路,走一段路。
总之让孩子明白两点。
第一,他是很棒的,可以自己走很远的路。
第二,他很累,妈妈也很累,所以大家应该互相照顾,而不是只考虑他一个人的感受。
2、多谈论他人的感受
除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两个办法,来促进孩子尽早地“去中心化”,让他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一个办法是,经常谈论、猜测别人的感受。这也是提升孩子情商的有效办法之一哦。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陪孩子看他小时候的照片,请他说一说,照片里的他是什么表情,什么心情。
陪孩子外出时,我们可以一起观察别人的表情和动作,猜测对方现在是什么心情,可能遇到了什么事。
平时陪孩子看动画片、电影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声音关掉几分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猜测他们的情绪、感受、对话等。
3、多玩假装游戏
另一个办法,就是多鼓励孩子玩假装游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家家”。
假装游戏有非常多的益处。首先,孩子在扮演某个角色时,需要努力去猜测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扮演医生,就要沉着冷静;扮演打针的小朋友,就要装出勇敢或害怕的样子。
其次,假装游戏中有很多假装的成分。像是用积木来代替面包、城堡,这可以发展孩子的符号功能和抽象思维。
最后,假装游戏一般都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
这个过程中大家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和小伙伴沟通合作,还要一起解决问题,所以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今天小样妈借助皮亚杰老先生的理论,带大家走进孩子的内心去转了一转。
希望爸爸妈妈能对孩子那些有点笨、有点自私的行为多一点理解,别再错怪他们了。
欢迎关注“妈妈没时间”公众号,戳这里
回复“专注力、数字01、过年”等关键词,获取免费早教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