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利 焦点讲师班五期 洛阳 坚持分享第845天《设身处地》2019.3.1
昨天晚上在读书会中提到一句话:适合的解决之道,不见得适合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所需要的解决之道也有其独特性。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所经历的事情,他所处的环境,他的生活框架,生活脉络都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和对方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因为我们的方法只是我们的,对对方不一定合适。有可能我们给了别人建议,别人不使用之后,我们知道了心里会很不舒服;也有可能我们的建议别人使用了以后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甚至起了反作用,那么也有可能破坏我们和对方的关系。总而言之,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轻易的给别人提建议,真的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那么作为咨询师而言,在与来访者沟通的过程,也就不可强加个人的专业知识,替当事人选择目标或者行动策略,而是倾听当事人的声音,比对方甚至慢半拍,让对方做"老师"和"专家",让对方更能够有主动权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只有看到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才能给出真正适合别人的东西。比如说站在老师的角度,我们可能会统一布置,让学生写三遍作业,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可能有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经掌握住了,写一遍,甚至不写都可以,有的学生可能写五遍八遍都不一定掌握得住,所以适合一个学生的方法和内容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人,而我们只有给予的是适合别人的才是对别人最好的。
同时,在很多时候,虽然我们说要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事实上我们经常很难做到。尤其我们在处于情绪之中的时候,一般来说,很难能够静下心来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这个时候角色扮演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角色扮演,当我们自己放在那样的一个情景之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就能够体会到,对方那时候到底是什么感受了,当然体会到之后,我们也就知道对方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同时给予对方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读书会的过程中,还提到了一个与问题共存的点。也就是说问题虽然不见得能被解决,但解决之道仍可尝试被建构。比如说我们在与对方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虽然不一定能找到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仍然可以探讨怎样维持现状不更糟,或者说比当前的状况好一些的方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这也是一种解决之道。比如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那么我们也许不能一时之间提升他的成绩,但是我们可以与当事人(比如母亲)探讨她怎么去正确的看待孩子的成绩,比如看到孩子的学习态度,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做的好的地方,或者看到孩子的坚持等等。这样一来,当事人就不至于一直陷入对成绩悲观看法情绪之中。所以在建构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虽然最终问题不一定真的解决了,会让当事人能够更多视角去看待问题。
关注什么就得到什么,关注问题就得到更多问题,谈论解决就得到解决之道。所以在尊重的前提下,和对方用发现解决之道历程的语言探讨解决,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