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去哪儿》最新一季播出的时候,我还是很有期待看到一些传说中从不做家务事、从不带小孩的明星爸爸在镜头面前彰显一个伪全职爸爸的各种无能。然而新一季出来后,愣是成就了“父女CP”。倒不是抨击节目组的辛勤劳动和别具一格的创意,而是,还真是不能让真正的爸爸体会到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艰辛了呢。
这个节目第一季出来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开心,总觉着那时候找到男朋友就一定得拉着他一起看。生理上的基础决定了,母婴的连接是天生的,从脐带的“一脉相传”再到母乳的喂养,十月怀胎的辛苦和临产的疼痛。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母亲在孩子长大后无法很好的放手,因为割舍不了的骨肉情。(这个属于另外的一个话题,以后再分享)而父亲呢,精子无论是在墙上、纸巾上还是与卵子结合,对于他们而言是瞬间的行为。所以呢,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这样才能够连接顺畅。
之前在国内上课的时候,就经常碰到那种家庭殷实的父母对我说,我们家分工很明确,爸爸赚钱养家,妈妈独自带娃。这种逻辑在教育上是行不通的,我们在思考的是,如果有足够的金钱提供,是否都不太需要“爸爸”这个角色了呢?而在移民大国,境况好像变得更不好。“空中飞人”是妈妈们对于爸爸的称呼,久而久之,“爸爸”这个词便成了物质基础的保证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家庭角色。
少了“爸爸”参与的教育,孩子通常没有安全感。而这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方式有两种:1. 妈妈比较软弱的,而且常常抱怨的,孩子(不论男生或者女生)会对家庭没有归属感,会建立一个比较强悍的外表,但拥有更脆弱的内心。2. 妈妈比较强硬的,因为父亲不在身边,妈妈往往要担任两种角色,一种是爱和关心,其次是制定规则和纪律。你们都觉得精神分裂很可怕,仔细想想,妈妈在这两种角色之间转换,难道不是一种分裂吗?负面情绪容易产生的同时,还不能及时得到疏通,进而孩子只能选择服从命令,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怯懦且没有主见。
前段时间微博上传的沸沸扬扬的“祖孙恋”让我还是有些吃惊的,当然,我对于爱情的标准是只要不在普世道德以下,年龄,背景,性别可能都不存在问题。可是在看媒体报道的时候,看到了女当事人(小女孩)说,他能给我安全感,教我很多东西,很包容我,我从小就要逃离我的家。我真正心疼的是这一点,很明显,在这个问题上,父女的连接是不够的。我常常上课说,找伴侣,要找内心比较没有缺失的人,相对的,你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内心丰满的人,安全感,自信,尊严,甚至生活技能都是能独立完成的。我们可以有不擅长的方面,但却不鼓励让别人来填满内心的空缺。因为这种空缺是很难填满的,纵使找到了,一旦出现意外,再次遗失,很容易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这也是,过去几年碰见的大部分个案出现的问题原因。
那有人提问了,因为生活上的种种原因,有一些时间就是夫妻分居两地,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呢?答案当然不是的,但对于妈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找一个女人当老婆能影响三代人了)首先,妈妈对分居不能有抱怨(无论是什么原因,这是你们的选择),特别是对“爸爸”的抱怨,最起码,不能在孩子面前不可表现出来。毕竟,我们人生当中,第一个偶像就是父亲,他是童年中的无所不能的英雄。其次,在孩子面前(最好是从小)树立父亲的威严和地位,但这可不是说,“你要是再调皮,你爸爸会打你的”。这种话说出来,第一,可操作性不高,小孩子又不是傻,他内心里一定觉得你很“天真”,再者,这表现出了妈妈的无能,必须要依靠父亲的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当然,也不是鼓励你自己亲自上阵的呢)父亲的威严和地位是对于父亲在外辛勤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要转告孩子,暂时的分离也是父母为了这个家庭(此处不主张说“我们都是为了你”之类的)的不懈努力,让他能知道,原来只有等值的劳动,才能换来等值的报酬,才能更好的生活。适当的说一些“白色谎言”,比如,转告爸爸对孩子的肯定,让孩子觉得爸爸是有参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另外更重要的一点,之前文章有提到过,家庭中的规则和条例是父亲制定的,妈妈和孩子同时遵守,这里包括了睡觉时间,包括游戏时间等等。爸爸妈妈们在教育方法上要沟通至一致,制定规则的时候也切忌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最后的最后,请“空中飞人”以及忙碌的爸爸们多多赞美你们的妻子,毕竟,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优质的夫妻关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情商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