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王维的诗,苏东坡曾经有这样经典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欣赏南宋诗人雷震的《村晚》时,不妨也可以试试,把它当作一幅优美的乡村春景之画来欣赏: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读完这首诗以后,不由得脑海里也会生出一幅画。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吹笛,旁边的池塘水草丰茂,远处的落日半掩在山后.....
那么,诗人是怎样给我们展示这样的画面呢?不防从这首诗的每一句细细品来。
一、草满池塘水满陂
这幅画的中心是一个人物:牛童。
不过诗人在描绘这副画面的时候,前两句并没有人物,而是先刻画了一个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
草满池塘,令人想起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不过在雷震诗中的池塘里,已经长满了青草。
可见时间已经不是初春了。
这句诗中,妙用了两个“满”字。池塘中水是满的,几与岸平;草是丰茂的,长满了池塘。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色。
二、山衔落日浸寒漪
第一句的景色是近景,第二句的景物中有了远景。
落日已经被远山挡住了一半,妙用了一个动词”衔“ ,这是炼字之法。诗人用一个拟人的动词,把黄昏时候太阳将落未落的景色呈现出来。
更妙的是,诗人加了三个字”浸寒漪“,这副画面通过“水满陂”的池塘倒影中被读者感受到。
前两句,其实都有池塘,第一句是专写近处真实的景色:池塘本身,第二句是远方的实景倒映在近处的水中,这时的池塘仿佛一面镜子,镜子中是另一个世界。近景中含有远景。
从落日一词,又反映出了时间已经是黄昏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字是“寒”,
寒漪,表示还有一点春寒。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这个时候既然还有一点凉意,大约在孟春与仲春之间吧。
雷震是南宋诗人,或许是南方的初春也常常会有”草满池塘水满陂“的景色。
综合来说,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时间:春天的黄昏。写出了景物:池塘、水、草、山、落日。
有远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细微一点的景物。这是一幅立体而饱满的背景画面。
三、牧童归去横牛背
前两句交代完了背景,中心人物就出场了。
一个坐在牛背上的牧童。
老街不会画画,不过看到过画家画这种画的时候,是先画中心人物,在画背景。但是作诗的时候,常常会倒过来。
这一点到有点像戏剧,先铺垫,一帮配角先暖下场,一会主角才在聚光灯下众星捧月一般出现。
第二句与第三句也有衔接,既然是“山衔落日”的黄昏,自然是”牧童归去”的时间了。
横牛背,表示这个角色的任务:放牛。
归去,天黑了,牧童知道自己的任务就要结束了,最后一项工作,是把牛带回家。
这个归去的牧童在路上做什么呢?
四、短笛无腔信口吹。
如果欣赏一幅画的话,可以看到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在吹笛,这是视觉感受。
但是“无腔信口吹”,仅仅从画面是看不出来的,这里“无腔信口”又写了听觉的感受。
三四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完整地刻画了一个活泼有才、又有责任感的牧童形象。
结束语
这首小诗的四句都是写景,并没有特别明显表达出作者有什么意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中没有特意的情感抒发,但是读者能感受到这种村居生活的悠闲自在。
诗中牧童的“无腔信口吹” , 或许就是诗人在村居生活中,一种闲适合心态的一种写照吧。
写他人,其实是写自己。写景,其实是写心情,妙在不须点破。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