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超市的收银员小林有个“坏习惯”——她总爱把一些临近保质期的糖果、小零食,偷偷塞进结账的小朋友手里。
次数多了,有些家长就不乐意了。王大姐就曾当面把一支棒棒糖从儿子手里抽出来,“啪”地放回收银台,语气不大好:“林姐,这都快过期了,就别老给孩子了,吃坏了肚子怎么办?”
小林脸一红,连连道歉,手尴尬地缩了回去。那支棒棒糖被她默默放回柜台下的一个小纸盒里,那盒子里,都是些即将到期的小零食。
超市老板也委婉提醒过她:“小林,知道你好心,但万一吃出问题,说不清。”
小林低下头,小声说:“老板,我知道了。以后不会了。”
但从那以后,细心的邻居发现,小林还是那个“坏习惯”,只是更隐蔽了——她只悄悄塞给那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来的孩子。
李奶奶就是其中之一。她带着小孙子来买东西,结账时,小林又会飞快地往孩子手里塞一颗快过期的水果糖或是一小包饼干。李奶奶从不阻拦,总是笑眯眯地摸摸孙子的头:“快谢谢阿姨。”
等孩子蹦蹦跳跳先跑出去了,李奶奶才会凑近柜台,低声问:“闺女,这糖……没几天了吧?”
小林的脸又会涨得通红,像是做错事被抓到:“嗯……到后天。对不起,奶奶,我……”
李奶奶却摆摆手,打断她,声音更低了:“后天好啊。正好。明天我带他去医院打针,就指望这个哄他了。超市里买新的,一板好几颗,太浪费,他也吃不完……这个,正好。”
小林愣住了。
李奶奶叹口气,脸上是过来人的无奈和感激:“小孩子打针,哭得撕心裂肺,一颗糖能顶大用。一颗就行,多了惯坏牙。你这……省事又省钱,刚刚好。”
她顿了顿,看着小林:“这超市里来来往往的,就你懂我们带娃老骨头的心思。”
小林这才明白,原来自己那点“不上台面”的小心思,早被这些精明的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她们算计着日子,计算着开销,也计算着如何用最小的甜头,抚平孩子成长中最小的磕绊。
那不是一颗“快过期”的糖,那是一场大人们心照不宣的、“刚刚好”的默契。
后来,小林还是会把临期的糖果塞给老人带来的孩子。只是她做得更坦然了。那个小纸盒依旧放在柜台下,像是一个小小的秘密基地,里面藏着的不是即将过期的零食,而是生活的涩与甜之间,一份笨拙却温暖的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