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三
4、通过拗救判断读音
1-1)出句自救:
明朝中期诗人宋登春有一首五律《十五夜郡斋小集》的尾联:
微风坐醒酒,明月共分瓜。
出句形成了三仄脚,再看对句是“仄仄仄平平”的句式,所以尾联出句一定是“平平平仄仄”。
然而“坐”并没有平声读法,一定是“醒”要念平声。它的平声在《青》韵,不妨读作“星”。
这里“醒”读平声,它满足“出句自救”(“平平仄平仄”)。读成:
微风坐星酒,明月共分瓜。
1-2)唐代张籍有一首律绝《秋思》,尾联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出句是自救——“仄仄平平仄平仄”,“匆匆说不尽”类似上例的“微风坐醒酒”。“不”也有平声的念法,通“否”、在《尤》韵,不妨读成“否”的平声。
此外这里的“说”和“发”都是现在念平声的古入声字,不妨念为近似“硕”和四声的“发”。大概是这样:
复恐匆匆硕(否、一声)尽,行人临(发、四声)又开封。
2)孤平拗救:
明代盛鸣世有一首五律《至日》,其中的颔联是:
洗药冰初薄,探梅雪半垂。
我们知道对句中的“探”如果念去声,则句子犯孤平,且“雪”字也没有平声的念法,则对句成了拗句。
所以,这里的“探”一定是念平声,读成“贪”,这样才符合诗律要求。
3-1)对句相救:
宋代李流谦有一首五律《偶失一丹瓢戏书》,颈联是:
已堕宁论甑,虽亡未失弓。
对句是工整的“平平仄仄平”(“失”是入声字),并没有拗救的情况,说明出句的“论”一定是平声。读成:
已堕宁抡甑,虽亡未是弓。
3-2)唐代张文规有一首律绝《湖州贡焙新茶》的尾联: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出句的“钿”字一般念去声,但这里它造成拗句,而且对句“紫笋”是仄仄,并没有相救,也就是说“钿”应是平声才对。“钿”读平声时在《先》韵,这里大约读成:
牡丹花笑金颠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3-3)曾留下佳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乾隆朝大才子赵翼(瓯北),有一首律绝《江边鸥鹭》,尾联是:
扁舟偶过忽飞起,我已忘机他未忘。
考虑“忘”字在韵尾、且两个“忘”意思相同,这里均应念平声,也避免了孤平。由于“他”是平声,此时对句可以救出句,尽管出句的“忽”(仄声)并不一定需要救。这里可以近似念成:
扁舟偶过护飞起,我已汪机他未汪。
5、在读音上,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它们多源于古音和今音的变化,也有仍存在于现代汉语的例子,刚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比如以下的几个字:
1)监
去年有一部火透网络的佳剧,里面以贺知章为原型,塑造了既大开大合又老奸巨猾的“何监”形象,表演举手投足都耐人寻味。
“监”是个多音字,可是在剧中称“何监”的“监”应该念第四声,取“古代官府名” (《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
这个字在《平水韵》里同样分平声和去声,去声在《效》韵,意思和平声时不同,包括“官署”之意。
而贺知章本人最后的职位是“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旧唐书 文苑传》),五代至北宋诗人徐铉有一首七律《送陈秘监归泉州》的颔联提到:
三朝恩泽冯唐老,万里乡关贺监归。
出句的“泽”是读平声的古入声字,对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监”就是仄声字。普通话把它读成第四声,这两句诗才富有完整的韵律美。比如这样念:
三朝恩仄冯唐老,万里乡关贺鉴归。
2)虹
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收录了两个读音,除了平声字以外,还读第四声,音“绛”,同义但单独使用。在中古音里,这个规律也一样。
尽管这很少见,但是诗词里遇到总要衡量它的读音。元代吴景奎有一首《满江红》就是这种情况。在岳飞那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位置,是这两句:
老虹青红疏雨外,远山紫翠斜阳里。
格律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对仗)
岳词“三十”的“十”就是典型的普通话读平声的古入声字,数字里面只有“三”和“千”是平声字,其他都是“上去入”,均属仄声。
比如吴景奎另有一首七律《六十》的颔联:“流连风月三千界,俯仰乾坤六十年”里,平平的位置选取“三千”即是典型例子。
上图《四库全书》版的吴景奎诗集《药房樵唱》里,“虹”字标为“降”音。但考虑“降”是多音字,不妨干脆用韵部名“绛”代替。这两句念出来大约是:
老绛青红疏雨外,远山紫翠斜阳里。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