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喜欢别人嘲笑,但是自己却在不经意间,嘲笑和羞辱着别人。
小时候因为顽皮不爱读书,听过不少这样的话,
“再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只能去捡垃圾!”
“你看人家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都考上清华了,你难道不能有点出息?”
其实类似这样的话语,在不少家长口中,都有说过。很多家长们并不觉得自己这样是嘲讽与羞辱孩子,觉得这是爱孩子的行为,因为不希望他荒废学业,游戏人间,最终一事无成。
可能你们的初衷是对的,但是却因为不恰当的言语,让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们会越发地执拗,抵制你的嘲讽,反抗你的管束。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安全顾问加文·贝克尔是一位读心大师,他对人性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他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是总统还是百姓,是警察还是罪犯······只要你是人,都会按照下面8条规则来行事:
1.我们都希望和别人来往。
2.失去会让我们难过,所以我们避免失去。
3.被拒绝和被厌弃让我们不好受。
4.我们喜欢被别人认同和关注。
5.为了寻求快乐,我们会努力;为了逃避痛苦,我们会不遗余力。
6.我们不喜欢被嘲笑、被羞辱和被戏弄。
7.我们在乎别人的看法。
8.我们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 8条规则决定的。加文·贝克尔说,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疯狂,成为罪犯,就是因为这 8条规则在其内心失去了平衡。也就是说,他希望与人交往,却遭到了拒绝;他本来不想失去,结果偏偏失去了;他害怕别人的嘲笑和羞辱,却偏偏遭到了嘲笑和羞辱……当他的这些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正常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寻求一种非正常的、疯狂的、病态的方式来满足,犯罪便是其中之一。
加文·贝克尔详细分析了美国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的心理。这个人小时候,曾遭到过父母的嘲笑、羞辱和虐待。我们说,人本来是害怕嘲笑和羞辱的,但他的父母偏偏试图用嘲笑和羞辱的方式来改造他,使他从小便记住了父母嘲笑和羞辱他的眼神。他说,即使长大成人,这双充满嘲笑、羞辱和蔑视的眼睛也一直在他的心中挥之不去,时刻都折磨着他,驱赶着他,使他变得疯狂。最后,他残忍地朝父母的眼睛开了数枪,杀害了他们。接着,他便去跟踪追杀另一位电影明星。当这名罪犯被擒后,加文·贝克尔问他:“你为什么要追杀那位电影明星呢?”罪犯回答道:“因为她在一部电影里表演出的一个眼神,与我母亲的眼神像极了,我讨厌她那种嘲笑和蔑视的眼神!”你能想到吗?这就是那名罪犯追杀这位电影明星的全部动机。
就在前阵子,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一案,传得沸沸扬扬,无数过往细节浮出水面,吴弑母的动机,他们的家庭情况,吴的性格特点,吴母的为人处事等等。很多人在关注这件事的同时,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与方法都进行了反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言传对孩子尤为重要。也许家长会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但问题是你不能用嘲笑和羞辱作为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孩子不是父母的变形金刚,可以任意变换,他只能成为自己。如果用嘲笑和羞辱这把锤子猛烈地敲打他们、驱赶他们、改造他们,他们很容易会失去自我,成为一个抑郁的人、会伪装的人、会讥嘲别人的人,甚至一个犯罪的人。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个好的前程。名牌大学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释放潜能的机会,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实际上,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如苏格拉底所说,是为了认识自己、拓展自己。但是,如果我们用嘲笑和羞辱作为手短驱使孩子,孩子就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也就不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孩子会放弃自己的意愿和理想,穿着别人的鞋,走着别人的路,用自己的生命去构筑别人的梦想。即使他们获得一些成就,也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换来的。即使他们考上了名校,也会被数不清的心理问题困扰,感觉不到丝毫的快乐和幸福,有的甚至会患上抑郁症,更甚者选择自杀,或者成为高智商的罪犯。
爱是一种神圣而神秘的力量,用一句话来概括,爱就是一种成就自己同时也成就对方的力量。
爱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相互接纳的过程中,促使双方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把控制和操纵作为爱,把羞辱和讥嘲作为爱,把溺爱作为爱,把过分依赖作为爱,我们就会深陷爱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会让我们感到窒息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