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本学期最后一次课。周老师拿一篇个人随笔来讲。此前阅读过,课堂上听他个人回顾学术经历,还是觉得很赞。
周老师本科在中大读中文系,毕业后对外汉教,之后读硕,师从傅雨贤,又经导师介绍,到北大进修,接触到朱德熙 许国璋 陆俭明 邢福义等老师的课。不断听课不断思考不断发问不断质疑不断辩论不断地发问。
今天讲课时周老师也再三强调,学会看论文,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去思考论文的结构、框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要学会辨认作者是怎么发现问题的,怎么收集、整理数据的,怎么分析论证的,怎么得到结论的。其中有一句话:由熟读到熟知,可以做到不看论文署名,也知道作者是谁。
除了看论文、上课、听讲座,另一个必须要做的就是参加会议。现场聆听作者如何讲解、如何讨论、如何质疑批评。
最重要的就是边学习边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关于周老师现在提出的教学语法的问题,教学生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从学生中找到问题,然后从点到面。比如周老师的“刚、刚才”论文,先只辨析刚+VM 和刚才+VM。先描写事实,概括规则,解释语义和形式的关系。
所以应该主要考察形式、意义的关系,概括语法规则。
跟教学接轨的,就是分析学生的偏误,概括规则,解释病因。然后逐步引入篇章、语用元素。研读邓守信、屈承熹、马真老师的成果,发现,离开篇章语用,很多现象很难解释。结合篇章语用,才能更好概括规则。
二语教学中,要构建教学语法。对二语者讲清楚偏误原因和汉语规则,既要考察汉语,还要对比二语者的母语,考察中介语,探索二语者的认知机制。
关于做应用语言学研究:
二语习得是桥梁,二语教学是途经,还要抓住教材研究。
周老师还有一句话:想要学好一门课,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这门课。
周老师还有很多精髓问题,这在我回听他的每一节课课后录音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感受。
今天把习得课的课程论文框架已搭建好,加油。按照老师的方法,加油,看论文看专著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好好做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