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喜欢哲学,喜欢读一些蕴含哲思的句子,偶尔会遇到非常打动自己的句子,比如今天偶然重温纪伯伦的句子:“假如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纪伯伦是美国人,但这个句子的意境很有中国味道。又比如最近听到一个中国故事,其意境与之相仿:山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开悟了,小和尚问老和尚开悟后是什么感觉,老和尚想了想,说:“开悟前是上山、打柴、做饭,开悟后也是上山、打柴、做饭。”小和尚不解,问道:“这有什么区别吗?”他说:“开悟前上山是为了打柴,打柴是为了做饭,开悟后上山就是为了上山,打柴就是为了打柴,做饭就是为了做饭。”小和尚有没有所悟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是有所悟的。
年轻的时候心怀许多梦想,恨不得一夜之间立刻长大,仿佛长大了就能实现心中的梦想。长大后又有多少人活成了自己原先心中的样子呢?我显然不是。按照父辈的规划,我走上了一条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尽管我还是隐隐有所反抗的,但正因此才让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在《山月记》中有一段话这么说:“我担心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心中惊诧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在我看来,中岛敦的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它是在警醒我们不可以好高骛远、懈怠懒惰。但人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当我们悟出了某个道理,往往是在我们犯下某个错误之后,而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于是我们安慰自己一切向前看!所以如若没有重大变故,成就一代人大概需要几代人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财富,更是思想,我们所明白的道理大抵对我们自身是没有意义的,对下一代却有指导性作用,使他能够少走弯路。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对待父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我不再斤斤计较他们的错误和缺陷,我开始明白自己的使命,明白人生中最大的孝便是将父辈的劣根斩断,使美好的品质传承下去。至于我自己的命运,就让它回归本来的样子吧。
《肖申克救赎》里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如果你感到痛苦和不自由,希望你心里永远有一团不会熄灭的火焰,不要麻木,不要被同化。”将我所处的环境比喻为监狱似乎夸张,其实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庄子•山木》中所写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天,庄子带着弟子们到山上讲学,看到伐木工人正在砍伐树木,庄子问弟子:“被伐的树木都有什么特点?”弟子们不约而同的回答:能做房梁,能做柱,都是成才的好树木。”然而,在路边有棵又粗又壮的树木却没被砍伐。原来,这是一棵臭椿树,形状歪七扭八,纹理也不规整,它不成才所以不能用。由此可见,成才的被砍了,不成才的反而得以善终,长成参天大树。
弟子问道:“老师的意思是,要我们收敛锋芒,不能展示才干,防止被砍伐了。”庄子说,这只是人生的一半。
接着,弟子们随庄子到山下,路过一农舍,农舍主人是庄子的旧识,他养了很多鹅,见庄子到来,要宴请庄子一行,便追着鹅要杀一只用餐,弄得鸡飞狗跳,然而,门口有一只神态安然的鹅却不跑,主人也不去杀它。弟子们很诧异,问主人,主人说,“这个鹅声音好听,叫起来有着高山流水之音,有才艺的鹅我舍不得杀。”有才艺的鹅得以善终,此时,不成才的被淘汰,成才的就安乐无忧。
两种境遇似乎自相矛盾,到底要成才还是不成才才可以善终?弟子们不解的问庄子。
庄子说:“君子应有龙蛇之变”,该成龙的时候,就应该在天上飞腾万里,吞云吐雾,展示才华,但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就要落在地上,蛰伏为一条蛇,在草莽之间学会与蚯蚓、蝼蚁为伍,住泥泞的洞穴,吃肮脏的食物。
这就是庄子的“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的典故。它告诉我们,得良机时就要展示才华,所遇非人时则要懂得隐忍,如此,才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君子。
前两年,我突然得了一场病,诊断是腔隙性脑梗塞和高血压 ,借此机会我得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我想自己的人生应该步入下一个阶段了。上中学的时候,古文学得不是很好,但一些古典哲学著作还是进入了我的生活,使我受益良多。我终于明白了人为什么要阅读,因为如果你不阅读,那么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你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从哪里来呢?只能是从你接触的人和事,这太局限了,我们没法控制会遇到什么人和事,但阅读可以,通过阅读我们甚至可以与千年前的圣人神交,接受他思想的熏陶。四十岁前,我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四十岁后我相信命运自有安排,所以我想,置身于任何环境之中都必有其缘由,必有你需要完成的使命,只要一心向善,上天必会善待,像那个老和尚一样做好眼前的事,修自己的心,让一切顺其自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