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元古村还是叫马元古村的时候,隔山隔水隔着屏幕,在一个网友的朋友圈里看到过她。山峦叠嶂的大别山腹地里,崎岖的山路,车不通,人行慢,成全其夯土墙小青瓦的历史风貌,与山外满眼皆是碧瓦白墙两层小洋楼相比,马元仿佛一位貌相高古隐世禅修的老人,任尔人世红尘滚滚,它自闭目养神,心中不起微澜。
对那一份平静淡然的向往,翕忽过去已有经年。
当马元改名道元时,相信一定是一个有识之士(现任的镇党委书记舒寒冰)发现了这么一个具有传统皖西南民居特色村落,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碎落成断壁残垣,连同最后的居民老去而让那刀耕火种的记忆断联。
一定是修葺良久,她在岳西微网上轻撩面纱的消息,遂生远足的向往,与她有个亲密的约会。
这是毒疫三个月来的第一次出门,阳光格外的明媚,蓝天白云仿佛洗涤过的纯净,蓝白对比的色度让人身心俱爽,古村的入口处,矗立的巨型文化石的铭文“道元古村”是故园少年成名的方中传所书。生命都会老去,只有石头无言,千年万年见证岁月的变迁。
行走在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山树已披上新绿,嫩嫩的淡绿散发着生命蓬勃的清香。满山的映山红,黄的红的灿烂在向阳的山坡,紫的装点在阴面山排,仿佛彩云无心,偶尔撒下她写意的娇媚,一路缤纷迷离了行人的眼。一只小鸟衔着一根长长的干草从头顶飞过,惊讶于那弱小的身躯散发出无穷的力量,循着飞行的轨迹看去,另一只鸟立于枝头,殷勤地啁啾鸣叫,仿佛鼓励她的有功之臣为建筑新家的辛劳,唯有温柔的话语相慰藉,草木有情,生命有情。
两座树深林密的山岚,下有陡峭崖壁溪流,玻璃栈道不是唯一的进村道路,设置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天堑是让游人体验一把万丈深渊的眩晕,还是通透的风景更加迷人?或许兼而有之。我天生惧高,大概前生是自高空坠落而亡,致使今生对高处产生无名的恐惧,但是今天我还是要斗胆试一次,修炼一下这一人生的课题,不要把它带入到生生世世。眼睛朝前,一步步终于顺利通过。也许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想来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走过之后也觉平凡。
沿着铁路废弃的枕木铺就的栈道而上,刷过清漆的竹制栏杆在阳光下熠熠有光,这个栈道的废物利用倒是有些创意,只是机械设计的螺钉孔眼,以及被机油浸润的枕木和静谧空灵的山野有些不够协调。
沉思之际,一阵阵水声传来,循声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泥墙青瓦的十多座小平房,星罗棋布的点缀在对面的大山的怀抱,安宁,沉静,也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落寞。阵阵水声来自村子西面的一个巨型瀑布发出来的,远观尤似松潘的五彩池的境况,层层叠叠,宏大中有温婉,隔岸观望,倒是一个取景的最佳地点。慢一点慢一点,尤于读一本书里精彩的篇章,需得慢慢领略其中的妙语佳句,以及作者的文字中的传达的深意,观景亦然。
屈曲有致的栈道尽头,一架竹制的吊桥链接了南北两岸,桥下明净的溪水仿佛流动的水晶,穿行在无数大小不一干净的卵石之间,逶迤远去汇集在村口的碧绿的水库中。河底微红的石河床清晰可见,一刹那,那秋天一般的澄澈撞击着我的心扉,温柔地欢喜在心底悄悄的流淌,如果把这种感受比作一位姑娘,心意所属大概就是这样的夸张,掬一捧流水,敷在面上,看她又执意地自指间溜走,我还是把心情嫁与这瞬间触摸到的联系,原谅这一份率性和深入骨髓的本真。结庐草舍,临溪浣衣,尔后再提笔描绘这山川风貌,大概应是人间另一种赏心乐事吧?
转过一座山岗,左侧的一片黄泥茶园跃入视线,它惊醒记忆深处的梦境:暮春的某一天,那片茶园下的山脚,我置身灌木丛生的峡谷,邂逅一支璀璨的映山红,跨过陡峭湿滑的溪边崖石,丢失了一只鞋。梦境和现实的如此契合,让人产生庄周梦蝶的迷幻。
走近那宽宏的瀑布——净莲瀑布,原是由层层梯田饮水改建而成,遍植莲花,若是夏季来此,定当是另一种花事缤纷的盛况,设计者也是花了一番心思来建造的,有因地制宜的裁剪,也有佛家净水莲心的渡我凡尘之思。遥想当年,春种秋收,水光潋滟中栽下嫩嫩的秧苗,农人们就是栽下了丰收的等待,秋天一阶一阶金黄的稻谷,又藴籍着多少辛劳后的喜悦?梯田也该会感叹有前世今生吧?
村庄边牛栏里黄牛和牛犊静卧,人来或人去都不会打扰它,时间在它的眼里也是虚无的。农人们都在茶园忙着采茶,屋舍旁的水池里引自山间的的自来水没有违和感地流淌,群鸡在山地里打窠,廊檐下的柴垛码得像书里的文字,你若读懂了,那里一定是记录有先人躲避战乱,携带家口隐遁深山老林里烧山开荒,茅屋竹栅以求活命的艰难历史,渐次的安稳,再用黄土夯墙,为妻儿老小构筑一方安稳的住所,晨昏的炊烟缭绕了生活的气息,这一传承不经意地就走过了几代人的岁月云烟。
朴实的村民对来访的游人笑脸相迎,热情地引进家门对其进行参观。厚实的夯土墙,有的裂有宽宽的缝隙,里面竹片的筋骨隐约可见,政府对这样的墙体都进行了整体加固,厚实的楼板把房子隔成两层,阁楼低矮放些粮食杂物,楼上木质的栏杆经历岁月的光照,已经变旧褪色,但木头的纹理清晰可见,站在阁楼的阳台上,对面的牛草山巨大的发电风车不停地转呀转,仿佛时间的流转,一刻也不等闲。
楼下的木头纸窗,有着宽宽的窗台,那窗前站过多少青春的笑脸,见证过多少生活的琐碎?日升月落,匆匆走过多少年?土墙瓦屋,随着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年轻的一代再也不愿守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告别家园奔波在城市之间。故园的袅袅炊烟,父母亲人的笑脸,山川溪流的诗意,还有那低矮的小瓦房,浓重的乡音,廊檐下风干的腊肉……,在某些微雨的黄昏,化成淡淡的乡愁,点缀在异乡的上下求索的生活中。
村中矗立起的仿古民宿,牵引着游人的脚步,熙来攘往的游人拜访这深山里的传统村落,在繁忙的生活之余,在这里与自然对话,放松身心。在这古老的农耕生活里进行一次寻根之旅,古老的民居也因此焕发另外的新生。
大道至朴,返本归元,有道家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的出世思想,也有涤荡心灵去甚去奢去泰,然后积极入世的释然和怡然。
20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