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有没有哪个您熟悉的产品,可以根据杜国楹老师提出的方法,优化用户体验?
在本节课上,杜国楹老师以小罐茶为例,讲解了重构用户体验的路径和方法:
一、洞察:
· 从品类、行业、用户需求和场景等维度,找出痛点,看清问题本质;
· 以小罐茶为例,用户及场景拆解如下:
1)用户分类:茶小白、茶习惯、茶领袖
2)消费场景:买茶、喝茶、送茶
3)饮用场景:多人、单人固定、单人移动
· 通过四维洞察,发现与茶有关的痛点如下:
1)茶行业有价格不清晰、品类没品牌;
2)在年轻人眼中的问题是土、老、事儿;
3)产业链很长,分工不足;
· 洞察核心问题:茶缺乏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充分洗礼。
二、设计
· 基于对问题和痛点的洞察,设计策略、设计产品;
· 以小罐茶为例,策略设计如下:
1)核心策略是为茶叶做减法;
2)所有要素统一,把复杂变简单,实现消费认知标准化;
3)总的目标是物质的茶标准化,文化的茶生活化,商业的茶品牌化;
· 小罐茶产品设计如下:
1)茶叶产品标准化;
2)茶具产品场景化;
三、布局(产业链、愿景、使命)
· 基于行业痛点及策略设计,可进行横向、纵向布局;
· 以小罐茶为例,布局如下:
1)横向进行多品牌布局,用不同品牌抓住不同用户群体;
2)纵向打通产业链,从市场到工厂给到茶园,实现全产业链整合。
听完杜国楹老师讲的关于“小罐茶”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策略,联想到当下正在发展中的共享电单车,一下进行简单的用户体验拆析及优化策略:
一、产品大致结构及服务方向:
1.结构构成:电动单车,采用锂电池(续航久及负重底,因为电池的重量对电车续航也有很大影响),前后轮采用实心胎(损耗低),采用感应大灯(光线暗自动亮),车铃采用物理铃(类似老式自行车的铃声,同时降低更换损耗成本),车座采用纯海绵坐垫(接近8cm厚度),车辆配有手机支架及USB手机充电口,车防水(正常下雨)防盗(GPS定位),这个是车的基本构成部件及功能;
2.服务方向:短距离点对点交通(公交与出租车运营死角及道路拥堵)
3.用户体验构成要素:
①.骑行舒适度、车辆美观度(包括外形、颜色)
②.解和锁车辆流畅度
③.计费模式(费用成本是否符合用户心理价位)
④.运营服务区范围(运营区域大小对用户群有一定影响,区域与主要服务的用户群有密切联系)
⑤.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及模式(软件交互界面与社交交互,社交交互一般为第三方软件用户群模式出现)
⑥.城市道路车辆停放(规范的停放可以提高用户对电车的良好印象,并会产生协同效应,共同维护公共区域的规范,从而减轻一部分运营压力)
4.不变与可变的用户体验构成要素拆析:
①.投放的车辆属于产品已经经过测试环节,包括基本用户骑行体验,都是达到一定的要求,包括基本车辆构架和颜色选择,这里重点说下颜色,蜜蜂出行的电单车使用的是“黄色”,除了醒目、属于活力色之外,黄色在道路交通中属于警示色(安全色),产品的每个细节设计都与其本身所要承担的服务种类密切相关;
②.车辆解锁的体验依赖于手机客户端APP与车辆本身的交互速度(流畅度),电单车采用了通用的联网解锁+蓝牙辅助解锁,提高解锁的流畅度,同时在第一个出现问题时(联网解锁缓慢或无法解锁)软件会自动提醒开启蓝牙,对用户快速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当问题发生时产生及时反馈,减少降低用户体验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当用户使用产品出现问题,快速的给予解决方法本身就是在提升用户体验);
③.计费模式的设定除了考虑产品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外,还要参考平行行业或类似行业的模式(这里参考的模式涵盖国内外,因为有些在国内新兴的可能没有有价值的参考对象,需要借鉴国外类似行业的经验,如果都没有就需要自己制定一个投放市场进行测试并逐步修正,但频繁的修正可能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引起用户大量流失);
④.运营范围的划定与需要服务的用户群是紧密联系的,一般属于交通拥挤路段、商场、公司、学校、公园、大小型长短途车站,涵盖面包括工作场景、娱乐休闲场景、日常生活场景等区域周边;再者就是公共交通无法到达的区域(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点对点短距离公共交通成本过高的出行(成本包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
⑤.这里公共交通有个弊端,一二线城市公共交通发达(车多、频次高),但是公共交通车辆的增加是与需求挂钩的,它多说明需求人多=乘车拥挤度高=道路交通拥挤,效率高的同时效率同时又降低了,道路属于不变量,而人流量属于变量,当人流量这个变量>道路运营饱和度或接近饱和度时,交通效率会在提升到一个顶点后下降,这时会造成部分人出行成本逐步增加(同等金钱成本在道路效率下降趋势时会造成金钱与时间双成本增加),这也是为什么一二线城市非机动车越来越多的原因;关于三四线城市刚好相反,没有过大的需求,公共交通就会降低车辆及频次(控制成本),出租车行业刚好填补这块空缺,但机动车本身运营成本就高,导致价格会被局限于一个区间之内无法变动,而公共交通与出租车之间对于用户出行成本(金钱、时间成本)的浮动区域就是机会(行业痛点);
⑥.关于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及方式(软件端),之前我在米雯娟老师讲的“如何从0到1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那节课后练习题中简单描述过关于手机端APP与用户之间如何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这里只做个简单的叙述,比如APP增加生活元素(周边生活、便民服务等)、娱乐元素(趣味性)、工作元素(常备目的地标注等)等,这些功能的植入目的是加深与用户之间的产品联系,同时拜托单一收入的压力,建立生态经济,但是功能的植入不能是粗暴的加入,要在拥有一定忠实的用户基础上进行扩展,要对一些下手的领域进行细分进行测试后决定是否规模投放市场;
⑦.关于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方式(第三方社交平台),这个之前在同一篇作业里做过简述,这里重点强调几个点,首先是核心用户的建立及维护,很多产品都是从社交平台来建立核心用户进而进行后期的影响裂变的,比如早期雷军创建小米时做的小米之家、樊登老师进行的社群式产品传播等都是利用第三方社交平台对自己的主要用户群进行聚拢、维护、影响,从而产生品牌自传播(当下最低成本却最高效的广告就是用户对品牌的自宣传);
小结:
上面是对这个产品的整体简述及现阶段外部可观的产品理念;关于共享出行(包括网约车、共享单车、电单车),前几天评审到以前一篇作业,当中提到公共管理和公共交通资源,这里想简单讨论下,共享电单车的最大对手就是公共交通资源,同时要解决的也是公共交通资源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只要涉及公共交通资源(包括车辆、公共停放位置),就要面临政府的直接公共管理干预,那么面对监管最大的压力来自实地运营,主要包括违停、不规范停车,这些对市政管理造成的压力会收到管制的压力反馈,那么这里又回到用户身上了,运营中对车辆管理的投入会造成运营成本增加,间接分摊到用户身上,引起用户产品体验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那么要破掉这个“局”,优选的方法是需要三个力量的结合:市场运营车辆管理的前期规范引导、用户群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及激励措施(行之有效)、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或媒体合作影响用户的行为(宣传城市规范停车,共建文明城市是政府喜闻乐见的一件事,同时媒体对配合政府工作同样喜闻乐见),三管齐下可见真效;最大的难题是执行中遇到的实际沟通问题需要逐步有效的解决办法。通篇是对“蜜蜂出行”这款产品用户体验进行拆析的几点简述及补充,欢迎指正与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