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围棋迷,围棋史上有许多位大师在同一时代争奇斗艳、并驾齐驱。比如清代范西屏与施襄夏;也比如民国吴清源和日本木谷实;还有现代韩国的曹熏铉、李昌镐师徒。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顶级大师,在棋坛掀起无数惊涛骇浪,创造过无数传奇。
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棋风迥异。一锋芒毕露,另一必然韬光养晦,就像倚天剑和屠龙刀,剑光华丽璀璨、刀影抱朴守拙。棋风锐利者布局天下无敌;棋风质朴者勤勉青出于蓝。
当游完宜兴窑湖小镇后,我觉得它的风格更接近于后者,当刀剑相向时,我期待窑湖这把屠龙宝刀取得最后的胜利。
每一位大师都天赋异禀,各有所长,但,也必有所短。窑湖小镇也如此,它有许多被诟病的地方,就比如布局。
布局有两个方面,一是景区内的安排,但更高层次的布局是确定宜兴优势旅游项目在何处突破?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当目标地放在窑湖时,窑湖别无选择,投资人更是身不由己。现在,对于窑湖小镇所有的非议都来自于窑湖的被布局上,它反应在几个方面,第一,收费;第二,无文物古迹;第三,无人文底蕴;第四,人造景观。我们期待中的窑湖和其它市区成熟的旅游景区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首先,窑湖小镇是资本集团合作打造的商业业态运营的服务模式,需回收投资成本,收费无可厚非。
我们去过许多古镇和旅游区,他们经营的主体各异,收费方式也有区别。有免费、有优惠;有联票、也有分景点自收。我们当然希望全免费,或者本地人免费。窑湖小镇前期试运行时,门票为六十元,含乘坐小火车的费用。现在已各自分开,小火车为30元、游船为60元,联票有优惠,对各特殊人员也有特殊对待。
在我看来,小火车和游船项目完全没必要,坐小火车就是拉着你从镇头坐到镇尾,让你换一个出发地点。另外,窑湖不是水城,坐船就是在外围转悠,没任何意义。小镇的宣传团队本末倒置,把坐小火车作为噱头绝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无文物古迹这不是窑湖的问题,而是决策者的原因。在宜兴这个名人古居分散,文物古迹棋布之地,选址时独独青睐窑湖的风景秀美,事情就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以我之见,作为宜兴旅游的旗舰品牌,当初把项目放在蜀山或龙背山当是最佳方案。蜀山有古南街和东坡书院为文化基础,它是宜兴紫砂文化和东坡文化的结合点。而龙背山有宜兴民间传说中的许多景点,也是古代宜兴名人集中的长眠之处。这两个地方最大的优点是区位优势,能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也能更好促进宜兴经济。
人文底蕴不是绝对的,完全可以集中全宜兴整体的优势文化,在窑湖重点突破。现在小镇已有所动作,比如卢象升祠堂,建在了小镇的核心位置上。另外,在小镇上我竟发现了本家的蒋氏宗祠。我还向好奇的游客们做了一次免费的导游,介绍了"常凯申″和宜兴蒋氏的渊源,也向他们吹嘘"常凯申″过去是如何到宜兴都山认祖归宗的。
这些都是普通游客喜闻乐见的卖点,但如何把持分寸这要看操作人的智慧。在宜兴,这些文化因子还有许多,比如,文有4状元、10宰相、26位两院院士;武有周处、卢象升、陈庆之和客居的岳飞。如祭出这些"核弹″,游客还不得顶礼膜拜?
上面说的是文化"软件″,宜兴还有许多被废弃和遗忘的文化"硬件″,比如南北施荡桥,也比如岳氏唐门石碑和师渎贞节坊。它们在原址均已是残破不堪、苟延残喘。如能集中移建在窑湖小镇,对文物来说绝对是绝境逢生、枯树生花;而游客肯定会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当然窑湖本地也绝不是文化和古迹的沙漠,窑湖之"窑″文化必须作为重点以突出展示。现在的开窑仪式仅仅只触及皮毛,以后必须触及到每一位游客的"灵魂″。可以多增加互动内容,比如教授制陶文化,手把手教作陶器和紫砂。
最后,景点人造本就是个伪命题。文物不可以伪造,能伪造的只有古建筑,而古建筑也是在不断的修建、翻建和重建中,真正"一尘不染″的古建筑存在不了三五百年。再说,我们在意的不是一块残砖和一片破瓦,而是古建筑中传递的文化的信息。
窑湖的建筑中吴韵楚风交融, 走进窑湖,仿佛时光倒流,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漫步在青石板路上,耳边流水潺潺,眼前层峦叠翠,心中涌起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前期,窑湖下足了功夫。窑湖小镇的开业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如窑湖小镇的观光火车、龙形水秀、非遗竹筏漂等特色项目。以后,作为旗舰型旅游项目,窑湖小镇如能更全面地整合优势文化,兼容并蓄、勤修内功。必定会后来居上,创造辉煌。
东氿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