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 the World and Me在世界和我之间》这本书并不是那种快消类的书籍,需要沉下心看,反复思考,有很多意味深长的话,而且种族主义也是个相对沉重的话题。我曾经翻了十几页后放弃过阅读它,当时对黑人题材兴趣不大,没法感同身受,另外也不喜欢看没有故事情节的大段内心独白,而且老实说作者放在封底和插图中的照片实在是太不英俊了。不过在读书俱乐部的激励下这两天还是拿出来看完了,坚持翻过前面几十页一堆人名和典故后,终于柳暗花明,开始了流畅的阅读体验,回到了文学那对人性的共通共鸣之中。读这本书需要对发生在美国黑人身上的现当代社会事件和他们的人权活动有所了解,若不然就跳过那些人名地名继续阅读亦无妨。
我没有想到在作者科茨Coates描述中黑人这个族群对于“身体 body”的不安全感会是这么的强烈,好像随时随地它就会被摧毁得灰飞烟灭!比如他在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经历时说,街头和学校就像野兽的两只爪子,绑住了他的两条腿。黑人社区的街头小混混会随时打断他的膝盖或从口袋拔出枪要了他的命、白人社区的警察会随时把他当坏蛋而可以无所顾忌地搜身羁押乃至击毙,而在学校如果学习不好又会随时被赶向危险的街头,最后结果还是失去身体(60%高中辍学的年轻黑人最后都去了监狱)。所以他在街头和学校这两方面都挣扎得很痛苦,还好因为酷爱写作后来成为记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平时我常看到黑人车上开着震耳欲聋的音响横扫而过,只会觉得很烦他们,科茨从另一个角度解释道,当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时往往通过一些过激和夸大、甚至伤害性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脆弱的领地权。这样一想也就可以理解了。作为华人没有身体和性命上的恐惧,但相同的是大家都会教育小孩必须做到比白人加倍好twice as good as white,并做好同样付出只可能有一半收获的心理准备。而华人要解决的则是另一种信任危机和歧视(侵权,造假,专制,书呆子)。对各种族的成见sterotype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打破的,种族歧视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大千世界,就如同城里人会瞧不起乡下人,白领会瞧不起蓝领,无需回避也无需伪饰。多看多写一些这类书能够从不同角度中和一下,增加相互的了解和反思,才更有可能变得宽广包容。科茨的这本书在美国书评网站Good Read(类似国内豆瓣)上收到的书评中,写的最好的是白人读者,他们觉得心理冲击很大。
种族歧视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尤其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是无法逃避的,即使被政治正确的外衣掩盖着很少有人当面讨论。“五月花”号在四百年前载满了英国人跨过大西洋来到东海岸,后来这些人又不断挺进内陆逐渐形成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民主的外衣下究竟谁是这片土地上真正话事的主人?强者是通常意义上的西方人,白人。这毕竟是一个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地盘。黑人因历史上就被奴役,直到南北战争后才得到解放,更是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科茨会说出“在美国,摧毁黑人是一种传承。警察是被授权以维护正义之名,而拥有随便摧毁黑人身体的权利”这样令人震惊的话来,的确,就算是最近这十年,也还是经常听到有误杀黑人而不用承担责任的例子。这里说的警察,包括白人,和“自以为是白人”的人。作者在儿子十五岁生日时写下这本书(形式上是三封信)作为儿子的成人礼,他想揭开世界的残酷而真实的一面,让儿子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并在意识到之后仍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和斗争的决心,即使儿子小时候是成长在一个黑人当总统的时代。他告诉儿子,”社会两大分裂的阵营不是贫与富,而是黑与白。” ”正因有山谷,才有了山峰,山也才成其为山,而很不幸,我们生而是那山谷里的人。风永远吹在我们脸上,我们的脚步永远被追逐猎杀。” ”有了你,才有他们,如果无权摧毁你的身体 ,他们,那些自以为是白人的那些人,就会从山峰上跌落,从他们的美国梦中惊醒。” “你的脆弱将使你更接近生活的真义,斗争,本身就是你生命存在的意义。” ”种族是种族主义的结果,并非原因”。像这样需要停下来想一想的句子,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而如果把这个语境里的”黑人”,替换为“华人”,似乎也同样成立。
书中有两段对被杀黑人的妈妈的采访很打动人。一个黑人男孩因为不同意调低同伴播放音乐的音量,跟白人发生了口角,然后就被那个白人射杀了。白人射光了子弹去追那一波黑人孩子,最后被判的原因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因为杀人效率不高用了太多子弹!他妈妈茫然地对科茨说,”如果我儿子当时没有回嘴,没有站出来,会不会现在他还在我身边?” 过一会儿她回头对一旁科茨的儿子说,”不,你还是要站出来,说你认为对的话,做你自己!” 而科茨大学同窗琼斯王子Prince Jones的遭遇则更让人沉思。琼斯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妈妈花了许多精力把他养大,蒙台梭利教育法,各种音乐课,各种球赛,各种玩耍playdates和留宿约会sleepover,科学竞赛science lab,私校,培养出一个有良好教养,学业够格上藤校的年轻人,结果最后只因遇到了一个坏警察误认他是嫌疑犯,而在女朋友家门口被枪杀,警察还不用负任何责任!他妈妈由此而从一位住在郊区衣食无忧的退休名医而转为黑人人权卫士。她带着钢铁一般的冷静问科茨,”我从贫民窟长大,花了那么多年的努力,赢得博士学位,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累积了个人资产,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并用最好的教育养育了孩子,可是只因一个种族歧视者,这一切就灰飞烟灭,为什么?!” 看到采访他妈的那一段很受触动。科茨说”普林斯•琼斯的遭遇让我恐惧到极点。如果他,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社会精英的孩子,‘加倍优秀’信条的守护圣徒,都难逃厄运,谁还能逃脱?” 所以他想明白了为什么小时候黑人父母会选择用皮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如果我现在不打他,以后警察就会打他”,“宁愿我自己杀了他,也不要他以后被警察杀掉”。这样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已经根植在黑人的成长历史中。
但其实在美国呆久了就知道,现在美国对黑人的歧视已经很隐形了,社会各界往往会格外注意在黑人问题上保持绝对的政治正确。这也有赖于像科茨这样的作家,黑人人权活动家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呼吁和抗争。反而,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却可以堂而皇之,登堂入室。华人受到歧视的现象,当前也许并不体现在身体摧毁上,而是体现在整体被忽视,丑化上。尤其最近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各种仇视诽谤华人的事件屡屡听闻,社会分裂的鸿沟有加剧的倾向。所以下一代华人中也应该多出来一些这样的作家,政治家,艺术家,去不断抗争,在美国这个“谁沉默,谁就等于不存在”的社会里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最近看过三本黑人相关的传记类书籍,科茨这本写得文绉绉,苦大仇深。还有一本是著名节目主持人特雷弗.诺亚Travor Noah(外号崔娃)的《天生有罪Born a Crime》,因为崔娃本身很风趣,所以他把小时候黑人街头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可读性很强。而米歇尔奥巴马的《成为Becoming》写得温婉柔情,看不到太多作为黑人的印记,也许她已经超脱于这种少数民族minority的思维,到了世界大爱的层面。我想再看看读书俱乐部推荐的《下一次是烈火Fire Next Time》,是另一位黑人人权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所作,据说科茨写这本书是为了向他致敬。不知道那本是不是会更加政治化?每年的二月是美国的黑人历史月,街上到处贴着著名黑人的大海报,以表示对美籍非裔历史的尊重,赞颂黑人为美国文化和政治生活做出的贡献。不管怎么样,得承认黑人在抗争种族歧视上要做的更有力量。看看这一类书,了解得多一点,我们就更不容易陷入狭隘。我更期待以后出来更多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若仅仅是像关凯文Kevin Kwan那样写”疯狂亚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另一种脸谱化的亚裔作家,还不够有说服力。
期望再过几十年,在世界和我之间,没有种族歧视,只有理解和包容的纯净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