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先看的许鞍华的《女人四十》,看完后顺便又去追了《天水围的日与夜》。
这两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老电影,讲的都是普通如你我的中年女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都是40岁左右的女人:有家,有孩子,有工作。
但相比起《女人四十》,我更喜欢《天水围的日与夜》。
故事的主线是在天水围这个相对贫民社区发生的邻里之间的故事。
独居的老婆婆遇到善良的贵姐,两人成了好朋友,一起进进出出,阿婆多得贵姐和她儿子的照应。
1.邻里相亲三代人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情节:阿婆的女儿已经死去多年,女婿已经带着孩子再婚。
因为一直惦记外孙,一贯节俭的阿婆买了两个戒指,一条金链子,让贵姐陪着,约了女婿,送给他们一家。
因为“这么多年,一直没为外孙做什么”,想借此了一桩心愿,可被女婿冷淡的拒绝了。
回来的巴士上,阿婆很伤心,把金戒指金链子的盒子给贵姐,说:我女婿不要的,现在都送给你戴。
贵姐一点也没推辞,把首饰盒放在自己的皮包里,对阿婆说:我帮你收着了,日后你有什么用钱的地方,我都帮你办妥。
言下之意,是承诺了会照顾阿婆,也会料理阿婆的后事,让阿婆放心。
贵姐说的时候眼睛没有看阿婆,看似轻描淡写的。
但是,对尤其关心自己后事的中国人老人来说,这承诺有多庄重,我们都知道。
这时,她们刚刚认识不久。
阿婆说:我做了鬼也会保佑你和阿安(贵姐的儿子)。
贵姐挽住阿婆的胳膊,拍了拍她的手。
生死之约这么动人,竟然也可以许的这么朴素,这么波澜不惊。
2.懂事的孩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贵姐的儿子很懂事,一个细节也说明了他与妈妈相依为命的母子关系。
阿安去参加团拜会,团契的内容是“爱恨家庭”。
第一个项目是用画画的方式表示家庭亲疏关系,安仔的大树上只有妈妈一个人。妈妈是树冠,他是树干。
说明平时是妈妈在照顾她。
平时在家妈妈对他直呼其名,两人之间没有太多亲昵。
第二个项目是交流在看电视与催做作业、多穿衣服、早归、少打电话这四个时候,你与母亲如何对答。
安仔只是连续回答了四个“哦”,很真实,却也让人会心一笑。
在他们与阿婆的交往中,妈妈一直让阿安帮助婆婆做事,搬电视,调电视机,修灯泡,剥柚子……
妈妈处处在培养孩子照顾他人和自食其力的能力。
包括外婆生病后阿安的表现,也表明他是一个懂事,体恤人的孩子。
与同龄人及长辈交往都不错。
看完我都在想,如果条件允许真应该再生一个儿子。
3.感恩的弟弟
有一个细节特别能让我感动。
当年贵姐辍学工作供养两个弟弟上学,高志森扮演的贵姐的大弟弟家境不错,他与外甥一起出去,跟他说如果考不好,他和小舅舅一起供他出国留学。
看得出,那份感恩的心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他心里,但既没有居高临下的把姐姐接出天水围这个穷人区,也没有予以小利来求得心里平衡。
这里面有姐姐的自尊也有弟弟的真情。
4.对故去老公的思念
电影里面有几场戏太出色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贵姐出去扔死去多年的老公的牛仔裤。
先是扔进垃圾筒,想想也许有人捡到能穿,于是拿出,叠好。
可一瞬间在平淡而忙碌生活里大概已经淡忘了许久的对亡夫的思念锥子一样刺穿了生活包裹的厚壳,即疼痛又弥足珍贵。
于是她对着牛仔裤不知该拿起还是放下,就想对亡夫的思念一样。
最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于是转身离去。
看到这,我哭了。
5.做人有那么难吗?
贵姐去看望生病的母亲,母亲其实很懂自己的女儿,也心疼她的付出。
看着经历了很多依然坚韧乐观,正淡定的给自己削苹果的女儿,老母亲说:做人真是很难的。
女儿笑着看向妈妈:有多难啊?
还好还好,这个女人在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那样的热爱生活。
6.结语
贵姐对生活没有多余的埋怨,却不是三缄其口的忍耐型。
她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再多苦难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
对儿子、对亲人、对阿婆,宽容与善心尤其难能可贵。
明月千里寄相思,人生但求皎月般圆满,如有残缺破损,也是常事。自当迎难而上,寻得豁然达观。
许鞍华以平和的态度和冷静的视角,简洁地书写了天水围的日常生活,流水帐般的记录和不动声色的淡定,赋予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直指人心的力量。
不着痕迹的故事,无色无味的剧情,毫无起眼的人物,家常便饭的对白,点点滴滴的影像从我们的眼前走过,来到我们的身边,温暖如斯,感动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