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同事问我,自己做任何事总是想拖到最后一天,怎么办?
我问,为什么要拖到最后一天?
她答,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拖,其实心里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我就是不想做,即便自己心里一直很痛苦,很纠结,但是最后期限没到之前,我还是不会动手去做。
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都会如此,包括我自己。
今天早上,又有一个同事问我,自己的孩子特别内向,父母想尽办法给他创造条件,让他做一些有自我帮助的事情,结果他就是不愿意做,父母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今天下午,当我正在构思今天话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同事私底下咨询我,他直接综合了以上两个问题,直入主题的说:
很多别人觉得对,自己也觉得没错的事情,但是每当自己准备去做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动力去做,或者根本又不想去做了。难道自己真的变懒了?还是自己在某个层面上思维混乱了?
这几个问题其实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估计每个人都会遇上类似的问题,总结一下,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源出在行动力上,行动力不足,做事肯定就会比较困难。
首先声明一下,今天的话题会很难,我自己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我可能已经了解了这其中根源的本质,但是知道方法论和实际去操作是两回事,我自己在生活中已经正在有所侧重的去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但是过程依然很难。
对于今天要讲的观点,很多还处于我自己思考的萌芽阶段,没有像其他概念那样已经非常清晰明确,所以我希望在这篇文章中,我可以把我思考的结果尽可能的讲清楚,对大家,甚至对自己都能有更好的帮助。
昨天上午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根据这个问题向同事做出了部分解释,对于同事总是拖延的问题,我是这么分析的: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是对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那么只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抢着去做。
就比如说银行在某一天突然大发善心,准备给每个人发十万块现金,并且没有任何阴谋和负担,此时,如果你很缺钱,但你又不去拿,很多人就会说你是傻子,不要白不要嘛。
所以如果一个人知道某件事是好事,却依然没有去行动,那么这句话就存在悖论。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个人或许并不是真的知道这件事是好事,又或者这个人在确定这件事的好坏程度上,认为并没有那么好。
怎么理解?
还是拿银行发钱举例子,银行今天不是发每人十万,而是突然改成每人发1分钱。这个时候,去领钱的人,就寥寥无几,甚至一个人都没有。
一分钱算什么钱啊,什么东西都买不了,连抬手要钱的动作都不止一分钱的成本。
所以你看,我们每个人都会承认,银行发钱是好事,但是发的钱太少,没有诱惑力,导致我们没有太多的动机去拿,所以最后我们都变的不行动。
如果把这个结论套在最开始的那个同事问题上,我就会告诉她:
你之所以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即便你知道这么做是不好的,是因为你马上完成这个任务给你带来的好处对你的诱惑力太小了,你今天做和你明天做,结果没差,你今天做和你最后一天做,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所以既然怎么做的结果都是一样,就算你自己觉得这么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我之前也说过,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已经尝遍了酸甜苦辣,我们已经经历过无数次自我无奈的情境,当我们面对自己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选择就是忍耐,或者逃避。
所以这个问题的最终分析总结如下:
因为今日事今日毕对我们的诱惑力太小,所以我们选择没必要行动,因为即便我们知道这件事不好,但是我们已经习惯妥协自己的无奈和无能为力,所以你就算自己在心里自责内疚一万遍,你也会无动于衷。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很多人对“今日事今日毕”这个概念没有一个很深入的理解。
假如她知道一开始就把所有任务先完成,可以给她带来很愉悦的心情,而不用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假如她知道一开始就把所有任务先完成,可以让她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假如她知道一开始就把所有任务先完成,可以让她拥有一种超强行动力和执行力的成就感。
假如她知道。。。。,可以让她获得。。。。。。
假如她真的知道这些,我相信,这么多好处加在一起,足以使她顺利完成所有事情。
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很多人之所以迟迟不行动,就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行动后的美好结局。
这个概念可以给我们的帮助是:
当我们无法做出行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如果我们做了,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好处。一旦我们总结出的好处刚好触动我们行动的底线,那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做。
这个观点和我坚持做某件事不谋而合。
很多人佩服我为什么可以坚持每天看书每天学习。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每天坚持看书学习所带来的好处“太少”,诱惑力“太小”。注意!我这里的“少”和“小”都是加引号的,是他们觉得太少和太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少和小。
在我看来,我把每天看书学习带给我的好处想象的无限大,所以我在面对要学习或者不要学习这个问题的抉择时,我永远不会有困扰,因为好与不好清晰可见,没有任何一个傻子愿意去做一件知道不好还坚持去做的事情。
而这个选择的概念,又在我之前的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
所谓的选择,其实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什么是价值观,就是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
当我们明确好与坏的时候,“选择”这个概念本质上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不加思索就会直接选好的那一面。
所以我写的所有文章概念都是有逻辑性并且相互关联的。、
上面讲了那么多,那么细,我相信这个问题应该让大家看的非常透彻了,很多人说看不懂我写的概念,而今天我把每一步都分析的透透的,完全摒弃了写作该有的文法修辞,全程在和读者硬碰硬的聊概念,如果还有人看不懂,我真的要切腹自尽了。
讲完第一个同事的困扰,其实对于第三个同事的问题,也已经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第二个同事咨询的问题:
父母给孩子营造条件,帮助孩子成长,但孩子过于内向,就是不愿意去做,怎么办?
昨天的文章里,我们已经提到过,很多性格导致的问题,本质上和性格反而无关。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性格放在一边,假设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和性格内向没有半毛钱关系。
好,结合我们今天讲的概念,孩子之所以不去做,是不是因为在孩子看来,去做这件事对他来说,好处没有那么大呢?
孩子毕竟不是父母,父母认为好的事情,孩子并不一定就认为也是好的。所以对于孩子不愿意去做所谓好的事情,父母的解决方法不应该是强推着孩子去做,然后说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今后你一定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的。而是应该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这件事背后的好处有多大。
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一些育儿经验肯定没有一些宝爸宝妈丰富,我只是提供一个方法论,具体操作方法,还是要家长们结合孩子自身情况去分析实践。
其实今天要讲的话题,我在前天的文章中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只是太多人反应说看不懂。
这里我再简单的概括一下:
一个人能否做出行动,在心理学上有个变革公式:
DVF > R
简单来说,你的动机被三个东西所推动
D: 对于现状,你有多不满?
V: 对于行动背后的结果,你有多期待?
F: 对于下一步行动,你有多清晰?
R:对于做这件事的各种阻力。
这三者的乘积一旦大于面前的阻力,行动就来了。反之,只要其中有一个为零,另外两个再大也没有用。
那天举了很多例子,分别从三个层面去阐述,但是量太大,很多人理解不了,而今天我只从一个层面讲,就是V对于行动背后的结果, 你有多期待。
好处越大,你越期待,所以你越有动力做某事。
以后有空,我再详细的从D、F、R上面分析每个因素的作用和重要性。今天就先放下不表,因为每次文章写到3000字,我都会紧张因为篇幅太长,大家又开始接受不了了。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我写过的每篇文章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你只是看其中一篇文章,就会难以理解,所以如果你真的有兴趣了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关注我公众号,翻看我以前写过的文章,并且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私下和我交流。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