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苦恼
昨天监考的时候,看了高三的试卷。试卷上的小说阅读题选的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是《苦恼》。小说写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一心想跟别人谈谈他才死不久的儿子,减轻一些内心的伤痛,可几次三番没有人听他的,结果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向他的小马诉说。
和大多数人一样,姚纳在发生了自己儿子不幸死亡的事情之后,苦于丧子之痛无法缓解,渴求着通过向别人诉说这一苦难的事实,让别人感受自己的伤痛,希冀别人能给自己以生存的安慰。
但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让他失望,按照文章的理解,主人公姚纳,丧失了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并渴望通过他人的意见寻求自我的精神解脱。
但我们大多数人,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心理。
独立的人格,就是不需要通过别人来满足自己?
自给自足的状态应该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状态。
2 诉说
“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这是一种对他人情感上的依附状态。
处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无法摆脱他人的意见,渴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与情感交流,并认为在与他人的倾听与交流中自我的意义才得到了证实,而这种情感上的依附也使得人在发生了情感上的伤痛时不能正视自己的生存困境,不能反思造成灾难与不幸的缘由,不能在自我内部感觉的关照中得到精神的拯救,而是固步自封,企图通过对苦恼的讲述来获得他者的精神慰藉。
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人的存在与其本性的疏离,但作为排解痛感的手段本身也无可厚非,只是在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下,听众的缺乏使得难以诉说的苦闷愈盛,姚纳·波塔波夫也在这种无法排解的情感压抑中失去了自我生存的激情,以至于“现在对他都一个样儿,只要有主儿就行……”老姚纳渴望从他人那里寻求有效的意见和些许的安慰,但是注定只能不断在困境中挣扎,难以超拔。
我们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我们都有情感上依附的人吗?
我们渴望的有倾诉对象是不是真的是一种人格上的不独立,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不需要有一个倾诉对象,是不是我们就是独立的人了?
无人倾诉和不需要向人倾诉,应该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境界。
3 学位认证
早上看到通知,要求不是全日职研究生毕业的教职工在明天早上十一点前,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上打印认证报告,
折腾了一个小时,才注册登录上,然后自己摸索着把认证报告下载好。
因为今天大家都监考,我阅卷。所以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几个问题,注册过程中的验证码,还有查看申请认证的地方,总是出错。要是平时办公室有人,早就问人了。但今天,没有其他人在身边的时候,就死磕,一遍一遍尝试,最后下载成功的时候,有一种成就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自己当老年人了。
上次教师资格认证,照片是同事帮忙换底色,帮忙剪裁,继续教育的五年证书也是请同事帮忙找到打印的。当然还有很多。
过去的三年,和我搭挡的那个同组年轻老师特别勤快,什么事都只是让我参与意见,她全做,把我惯坏了。
4 结果
最近每天坚持运动一个小时间,今天早上称体重 ,重了两斤。
反思了一下,吃的多了。女儿提要求,要吃这个吃那个,所以每天都有肉,每天陪她一起吃,中午下午都吃米饭。今天她说明天我们吃面条吧,想想也是,吃了四天米饭,明天中午可以做面吃。
米饭面条都是增加体重的,她体重却一直徘徊在四十五公斤。
当然,体重增加了,也还是想运动,运动的时候感觉很好。
结果怎么样,好像并不是很重要,过程很享受也不错。这和吃的时候感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