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在没做之前,想做,又怕困难;不做,又舍不得好处,还想去做;想去做又怀疑面对的问题自己行不行?如此这般的翻来覆去的反复,请问你累不累?当然很辛苦。所以事前要的是先决定要不要,再解决能不能!
当一件事情,你想要,而且下定决心要!或是不要的时候,一切就变得简单了,不要,那就不用说了,也不用再想其它了,因为这事根你没关系。如果要,也简单,因为这事的结论已经定下来要了,我们不必再去纠结要不要的问题,而接下来要回答是能不能的问题。而能不能是另外的一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缺什么,我们需要补什么,需要做什么才可以让我们可以能拿到结果。所以,事前我们先把要不要定下来,然后再去考虑能不能的问题。
【Michael有话】做事最难的是下一个决心,这个决定下了,其它也就都简单了。
有两个同班同学,一个叫阿牛,一人叫阿花,在学校时两人爱慕,但是没有彼此说出口,后来很巧当时包分配工作,他们被分到了一个城市,两人就开始拍拖了,经过半年的快速发展,二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拉手逛街的程度。有一天,阿牛与阿花在大街上溜达,阿牛就跟阿花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说:“花,咱俩都处这么久了,也都是知根知底的,这事也基本上这么定了,你看咱俩可不可以亲一下?”阿花很不好意思,说“天太亮了”,没让阿牛得手;但是阿牛也听出了其中的玄机,天太亮了,那天黑不就OK了嘛,所以他们接着在大街上逛。
终于天黑了,路上人的也少了,这里阿牛再次把握机会:“花,这会天也黑了,路上的行人也少了,你看要不咱俩亲一下?”,这时阿花的,还是非常不好意思,回复到“天是黑了,可是还有路灯呢”,阿牛一听,还是不行,有点小失望,但仔细一想,不对,话里有话,路灯要是没有了,不就是可以了吗?所以他们二人谁也不提回家的事,就在外面溜达,谁也不提累的事,谁也不说饿的事,话都聊的没什么聊了,就在外面逛,时间一分一秒的过,终于来到了半夜12点,这时,很多地方的路灯是要关灯的,12点一到,咔嚓,所有的路灯都灭了,这时,阿牛一看时机已到,再次鼓起勇气,跟阿花说:“花,人都让我给靠走了、太阳让我给靠下山,连路灯让我靠灭了,你看要不咱俩亲一下?”,这时大家猜下,阿花会怎么回答,让不让阿牛亲呢?答案是:“不行”,“为什么呢,怎么还不行呀?”,阿花害羞的说:“还有月亮”。听到这话,阿牛死的心都没有了,可就在这时,刮了一阵小风,吹来了一朵云彩,刚好把月亮给拦上了,阿牛一看,天助我也呀!马上就又跟阿花讲:“花,你快看,月亮、月亮它被拦住啦,我们要不抓紧亲一下,行不?”。可花的回答却还是害羞又略带脾气:“不行,那不还有星星吗!”阿牛听到这个回答,简直要崩溃了,这一晚上眼看就要成功,怎么就是不行。后来一想,不就是星星吗?每个夜里都有一个最黑的时候嘛,我们叫它为黎明前的黑暗,我就不信这个事了,大半天我们等了,我还差这一会了,想毕,阿牛下定决心再等下去,一定要把星星也靠走。
二个人就这么饿着、困着、冻着,终于到了黎明前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这时阿牛一下,时机已经成熟,再次凑到花的跟前,鼓起勇气跟花说:“花,太阳公公走了、人也都走了、月亮姐姐也走了、连星星都不见一个了,现在是伸手不见五指,你看花,这回彻底黑,要不,我们亲一下?”
接下的一剧情发展是这样的:在漆黑的夜色下,什么都看不见,只听到“啪”、“啪”两记耳光的声音,然后阿花大声声说了一句话:“干打雷,不下雨!老娘等你一宿啦!”
这是个杜撰的一个笑话,但是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在做事之前,你先问问你的内心,是要还是不要,要就去要,你一点行动都没有如何会有结果呢?当你决定要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2.对风险的评估放在决策前
我们可以有讨论,也可以有不同的建议,但所有对风险的评估是要放在决策前,而不是在执行中还在讨论决策的正确与否?一旦做了决定之后,你的害怕、怀疑、迟疑、观望、讨论都是借口,都是将成为公司成本!因为这些对于公司的战略执行,没有任何意义。有很多公司是在执行的时候想战略的事,都到了月中了,或是年中了,还在讨论当初定的计划不合理,还要争吵目标不应该这样定,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会是在制造成本了。所以,一旦公司定了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个:执行。
3.下决心去做,至少会知道这个计划可行不可行,而不做连机会都没有!
一件事情我们去做了,至少会知道这事到底可行不可行,如果我们连做的勇气都没有,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事可行不可行。
还记得第一篇就给大家分享的例子吗?
假设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全体公司成员跟着老总一起从10楼往下跳,你去不去跳?可能很多人会回答:“不跳”,原因无外乎是:跳下去会死,这事不能干;老板的决策有问题,我们不能这么干;别人跳不跳,我先看看,有别人跳我再跳;这事看起来不太靠谱,我要确保没问题我再跳等等;但是,其实所有刚才这些人都是在执行的时候想战略的事,18楼跳下去一定会死的吗?
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讨论的主题是执行,执行的起点是行动,既然公司作出决策,作为员工当然就应该去执行,有很多人会说明知道错的为什么要去做,不能说老板去死,我也要跟着去死吧?反过来,为什么军队的战斗力强?当军人收到了命令,会不会因为自己不认同或者不理解而不执行?这就是企业执行中面临的最大通病,员工习惯用自我的标准去衡量对错,他认为是对的,他就去做,他认为是错的,他就拒绝行动。但是你判断对错的标准本身是不是科学呢?从10楼往下跳就定会死吗?这样简单的逻辑风险你能考虑到,难道公司董事会没有想到?董事会既然作出了决定,我们考虑到的很多风险董事会定已经全面做过风险评估,既然决定做了,就说明全面衡量下来是利大于弊,就应该去做,而公司一旦作出决定,对执行层唯一的使命就是执行。
对于公司来说,有没有可能董事会作出的决定是错误的,是得不偿失的呢?当然会有可能,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所以我们同样可以接受公司领导犯错。但是决策的错与对不是评论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说从10楼往下跳就一定会死,会不会是一个极限运动,会不会是公司考验忠心的体验,也就是说对于执行者来讲,结果是有很多种可能的。就算最后跳下去可能会死,但是你至少可以跟着老总去楼上看看吧?你最后发现真的跳下一个死一个,你再选择放弃也不晚吧?
有人说,老师你举的这个例子太极端了。是的,这个例子真的很极端,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有把事情极端化时,才知道这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做选择!事实上公司的老总又何尝不是在经常性跳楼呢?公司在现在的大的经济环境当中,在互联网+跨界打劫的冲击下,老板对公司发展的考虑,对公司模式、战略的每一次决策,无异于跳18楼,不是吗?跳对了,公司可以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跳错了,公司可能会更加坚难。所以其实很多的企业家每天都是18楼顶徘徊,在那里决定“该不该跳”,如何“跳”,而我们很多时候,只关心当领导的飞的有多高,但很少关心领导飞的有多累,所以很多企业家都是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