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是村边独立的一个角落里,木头搭建的晒场。晒着除了地瓜以外的地瓜粉、稻谷还有山枣糕。
【清晨赶往罗家地的山间小景】
十一月初山里的初冬是很有寒意的,快九点钟的太阳跟我们一样正在爬山坡。冬日里的天空就是这么清澈深蓝略点寒意,猛吐了口气试试能不能看到白烟,果然还是来到冷的地方。盘旋的山路一个转弯就是一个景,同行的都是摄影大家。看到如此好的景色及光线,都是三不五时的下车下来生怕错过好景。
【已经荒芜的矿场】
越过一个山头的时候遇见了矿场,是当年的矿场。把车停在了半山时回望山脚下排排的房子都是当年矿场使用的区域,现在都荒漠了没有一丝人烟。山间当年的景象隐隐在脑海中构图着,政和上个世纪是什么样子的?
【晒太阳的村民】
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才到了罗家地也就是罗家村。一进村下车我就想起了武夷山上梅村的古朴,很有相似之处。晒太阳是男女老少在冬日里农闲时最休闲的活动了,我们都拿着相机七八个人集体进村,村民们的回头说明了我们这些外乡人来的突兀。只有老大爷在淡定抽着旱烟,发现我举着相机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假装在转头。倒是我有点不淡定了,不知为啥心有点虚来着。(侵犯了人家的肖像权了吗?)
【门口抽旱烟的爷爷】
村里的集中点应该就是我们下车的三岔口,有卖橘子的、卖锅碗瓢盆的、还有带孩子摆地摊的,都是村里人会实用的东西。但是村子不大,所以生意也没那么忙碌带着孩子看摊子,这也是种生活的缩影吧。
【摆地摊的娘俩】
一到目的地吸引大伙的东西特别多,一会功夫都不见踪影寻找彼此都得靠电话联系着,想着也不会丢也就大胆的往前走,转个弯顺着溪流走去。木头经历风雨被侵蚀的痕迹,诉说着房子的年代感。算不上残败但总有点年久失修的味道,一回头有一个红色屋顶的新建筑错落在田园里。原来是当地的庙宇如此崭新,不用问香火一定旺。刚好出来一群姐妹似乎刚刚特地上完香,有说有笑的走来。
【庙里祈福出来的小姐姐】
继续穿梭在巷子里,错落的格局也有它们协调的味道,一边旧篱笆一边老砖墙在光影的作用下略显小深幽。三不五时的遇到盛满清水或泥沙的木桶,这是在洗地瓜的节奏。但总见不到忙碌洗地瓜的人儿,不知道干啥去了。
【洗地瓜的木桶】
绕到某户的院后看到的都是这样依山而驻的房子,没有看到更新的建筑就连水泥平板的屋顶都极少,大多数都是瓦片房不少房屋都是有打补丁的修缮。在原来的土胚房上主梁处用青砖叠盖上去的,有点好奇为什么?当然也不太愿意联想是因为穷这回事。
【这是个古老的村子】
也确实有被遗弃的房子,没有了屋顶只剩不完整的墙体布满岁月能给予的一切。墙体上有不少的洞,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房子也有布满这样人工打的小洞那是养蘑菇留下来的,培养菌类需要一定的室内温度。当年是没有空调的只能靠土灶台生火来控制菌类培育的环境温度,这道墙的主人曾经也靠养蘑菇为生吧。
【残败的土培墙布满了青苔】
破落的墙内现在是菜园子,这片翠绿色是冬日里最有生机的模样,跟后面的残墙有着很鲜明的对比,似乎不管周边怎样,都应岁月无恙。
【残墙背后的菜园子】
【阳光正好,我来偷拍】
遇到小萌鸭想起小时候会花5毛钱去买一只染了颜色的小唐老鸭做自己的小宠物,看到它们想起了那时简单的开心就感觉好美好。忍不住凑上去逗逗,倒是给了村民一种外来人总是对乡下啥都新鲜的印象。不敢停留太久,寻觅下一处去。
【偶遇的小萌鸭】
跟大部队集合了,瞧见他们对此时光影的讨论刚巧一姑娘在桥上晒着太阳很顺理成章成为大家镜头下的模特。各个角度的抓怕起来,姑娘也是惊到了起身就准备回屋我也是在那一瞬间抓拍了一下,大伙说这是村里的一枝花,姑娘就更不好意思了。
【邂逅村里一枝花】
逛了好一会都没有正式开拍晒地瓜的准备,各家各户都零零散散各自晒着。并不是我想象中像婺源晒秋那样集体组织一大片有规模的只是这个季节就是这个村忙碌晒地瓜的时候会出现这样自然的晒秋状态。
【小时候的雨衣】
【这门神让我很有年味的感觉】
很快都到了中午的时间村里是没有饭馆,我们午餐的解决方式是买好菜借农家的土灶台自己动手做的。原先也是这么安排的,好像是村里的人家比较热情等我们都集合到人家家里的时候,大婶都已经在灶台上忙活了好像可以坐等开饭了。
【大婶正给我们做午饭】
这位怕冻的小朋友机智的挪到生火口,帮忙烧起柴火来了。同时对脚边这个暖手炉提起了兴趣,研究起这是怎么用炭火来烤手的。我就来现身说法学起以前老人家提起它们串门聊家常的样子,形象还是有点格格不入那还是靠想象来脑补凑合吧。
【假装在烧柴火的人,实际在烤火的人】
饭还没有起锅,大伙都各自找点事做。有四处溜达寻找拍摄角度的,有拿着人家的茶叶罐在门口研究自己做的绿茶是什么样子的,也有在大厅里研究地瓜的,还有单纯坐等开饭的人儿。
【院内乱转的老少年】
【正在“脱水”的地瓜】
【特显眼的大地瓜】
该说主角了,罗家村的地瓜。在这之前并不清楚这里的地瓜很出名,听了讲解才知道是电销的兴起让这里的地瓜走出了村里分享到了线上。这里的地瓜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直接从地里刨回来上锅蒸熟晒干就好了。
【洗好准备上蒸锅啦】
首先地瓜从地里刨回来之后要先大小品种分开,整齐树立排在屋里的地面上一个来月的时间。当地的说法是“脱水”让地瓜失去多余的水分糖份就更集中这样晒干的地瓜会更甜来着。到了可以蒸地瓜的时间,先洗好地瓜可以磨破皮但是不能伤到里面的肉,所以洗好的地瓜都是一筐筐装好,为了不被竹筐伤到肉还会垫点樟叶在周边。然后排队上锅蒸,而且地瓜不是蒸熟了就可以直接晒干,晒的差不多的时候还得重新回锅再蒸一次才能晒干成品出售。
【院前晒地瓜啦】
所以这个时节就是家家户户都忙碌晒地瓜的事,有夫妻俩忙碌着的,也有一家老小都参与的,更有个别的年轻人在晒地瓜的时候做直播给网友们看。网络给了村民们不可思议的销路方式电商也是能让村外人吃到好吃的地瓜干。
【楼顶晒地瓜小景】
【刚出锅的地瓜】
【蒸好的地瓜要削皮】
【刚晒的地瓜】
【只要是空旷地方都能搭上架子晒地瓜】
【满屏的金黄】
【晒地瓜是初冬村里最忙碌的事情】
【地道的晒秋味】
在走访那么多户人家的地瓜场,有位老爷爷给我这次的行程烙下了一份特别的印迹。他家是村边独立的一个角落里,木头搭建的晒场。晒着除了地瓜以外的地瓜粉、稻谷还有山枣糕。其实我没有见过山枣糕的制作,所以对于成品一坨坨没有规则形状的半透明体并不认识。直到爷爷的出现,交流了起来才知道这是自己做的山枣糕果子就是山里捡的。
【遇到翻谷子的爷爷】
对酸的还是很感兴趣的我,在爷爷的盛邀之下毫不客气的吃起来。确实很酸但是很带感,越吃越起劲真的吃了爷爷不少的山枣糕。吃了人家的东西胆子就大起来了,整个晒场闹腾起来了一回东一会西的。在很顺口的聊天之际问了爷爷为什么房子土胚处不是青砖垒着就是老木板挡着?
【来个特写】
【不仅晒地瓜还有稻谷,刚出锅的山枣糕、地瓜粉】
爷爷突然停下手中的活,停顿了好一会儿,看着下边的房子吐了口气回答我:因为穷啊。为了不使我尴尬还是笑笑的说。倒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默默的嘀咕着怎么问了这么个问题。就这样停止了跟爷爷的对话,直到回到车上我还是不知道这个滋味该如何应对。倒是很努力的嫌弃了自己吃多了山枣糕糖放多了太甜了。
【环山的还有大白】
当然回来时也买了不少的地瓜干,发文的此时都已经分享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