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韩卧龙青年 - 大熊】- 作者
王安石这个名字如今读来,有些陌生,不是因为人家名气少了,是因为我太久没有关注过了。
前段时间重读知名作家“沈嘉柯”老师的书籍《人生是一场雅集》再次看到了关于这位千古名人“王安石”的故事。
而我对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大致还停留在那首《登飞来峰》上: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初次品读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学生时代。那时也不懂得什么太深的内涵,也不晓得一首诗的背后是有着怎样的曲折。只觉着这首诗真是好大的气魄,也是真的有种凌霄之志,让当时年纪尚小的我颇受鼓舞,努力学习。
《人生是一场雅集》中沈嘉柯老师对王安石颇为推崇,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世人对他(王安石)的评价,往往因为他搞变法,带着贬斥。所谓变法也就是政治变革,我们的老祖宗是不怎么喜欢变化的,最好千秋万载,保持稳定。王安石想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想要一个新鲜活泼的王朝,想了很多办法来革新天下。
他从小就是个才子,名声在外。后来考试顺利,中了进士,学而优则仕,没多久去当官了。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很是欣赏他,重用他。王安石的官,当到了位同宰相。总之,这是个有梦想的文人,也是个影响历史的男人,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虽然后来变法失败,被守旧派抵制了很多年。反对王安石的大人物里,有一个更加家喻户晓的人物——司马光,他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迹流传至今。
活了六十六岁的王安石,郁郁而终。大人物的人生,无论如何都是传奇。
是的,一个大人物、大名人的人生,无论如何都是传奇的。后来,直到我重新对那首《登飞来峰》的背景故事感兴趣,发现了一些大人物被历史所虚掩着的故事。
我们想要了解一首诗背后的故事,首先就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摘自:搜狗百科)
若单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好似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毕竟一个对国家有抱负的诗人,在人生的壮年时期,写下这么一首壮志凌云的诗词再正常不过了,古往今来,这么做的诗人可是不少。
但偏偏我对那句:“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产生了兴趣。
“鄞县”是个什么好地方?怎就偏偏去了那里,在那里王安石有没有留下什么有趣的故事?我总是对这类事情很感兴趣。
不负我望,在一番查找过后也真教我找到了这位千古诗人于那处“鄞县”履职时发生的一些故事。
王安石并没有在那里留下什么特别有趣的故事,而是留下了一个人,一个永远也忘不掉的人。
这件事情大概可以在王安石的一首诗中找到些许的痕迹。
《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 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决汝, 死生从此各西东。
鄞女据闻是王安石的长女,而这首诗正是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即将回返之时,深夜于爱女墓前作别时写下的。
沈嘉柯老师在书中说过,王安石不像别的诗人,年纪轻轻就一堆孩子了。三十来岁,他才有了女儿王堇。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因为住的地方种了木槿花,就取了这个名字。
然而小小的女儿,出世没多久就因病夭折,理葬在当地。很快王安石就接到了朝廷的任命,要去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上任。这个悲伤的父亲,连夜去跟女儿诀别。
(也有文称,王安石曾将此女称为王堇,说是取鄞县的鄞字半边字,作为女儿生于鄞县的纪念。然这只是个别资料上的说法,史书上并无记载。
不过,王安石在其女儿的墓志上所写的“鄞女”名,确实记载于世,这或许就是他为女儿所取的唯一真名。)
你看,一个诗人或者说一个名传千年的名人,不能光看他的表面。若你只看,王安石关于治国的雄心,诗里的豪情,又怎能知道,传奇也会有“满眼忧伤只自攻”的时候呢。
诗的本质不一定是风雅,还可能是遣怀,是言志,是抒情,只为化解我们心中本来无从消解的悲怆。
(下文来源:鄞州日报)
在王安石笔下,有两段事关“鄞女”的记载:
其一,就是在《临川文集》卷三四、《王荆公诗注》卷四八中所载《别鄞女》诗。
其二,则是王安石为女儿写的墓志铭:
鄞女者,知鄞县事、临川王安石之女也。庆历七年四月壬戌前日出而生;明年六月辛巳后日入而死。壬午日出葬崇法院之西北。吾女慧异甚,吾固疑其成之难也。噫!
(建议去看看这首墓志铭的涵义,会对王安石对爱女的心有更深的体会。)
“鄞女”的墓地,据王安石所写的墓志载,为“崇法院之西北”,位于宁波南郊祖关山处,即今天的宁波火车南站附近。
王安石的《别鄞女》之诗,想是写在他离任之前,也就是皇祐二年(1050)的夏末秋初。那一年,王安石已年庚三十。
按诗中“今夜”所指,王安石应是在夜色浓黑时坐船去和女儿泣别的。按常理,他的夫人应是同行的。在女儿的坟前,在夫人一阵阵揪心的痛哭声中,王安石泪流满面,心底悲苦。
他想起了女儿在世时的天真烂漫,想起了小女的聪颖可爱和牙牙学语、跚跚动步时的欢乐,更是难忘女儿因自己上任心切,遭受路途颠簸而早产,种下病根,形成病体,不治而殇的痛心缘由,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痛和悲伤阵阵袭来。
“满眼忧伤只自攻”。女儿的离去,有自己的缺失在;若是自己不急于履鄞,女儿的人生怎么会如此的短暂。“满眼忧伤”的王安石,在女儿墓前深深自责。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王安石在默祷着:鄞县这个地方还是不错的。愿女儿能喜欢上这块墓地,喜爱上鄞县的这片土地。
970多年后的今天,位于宁波南郊祖关山处的“鄞女”墓早已荡然无存,然“鄞女”生于鄞县,又亡于鄞县的史实,随着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身份,而久久地载入史册。
为纪念“鄞女”的“鄞女亭”,也由今人筑于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的王安石公园内。
好啦,今天的分享呢,就到此为止吧。
读书时当我们学会“探本求源”的去了解一个道理的出处与典故,记忆将格外清晰,且不枯燥。
学会在书本中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的能力,这是我们所有人学习时都应具备的超能力。
..................................................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书籍《人生是一场雅集》由著名文学作家“沈嘉柯”老师著作。
著名作家“沈嘉柯”老师别出心裁,自由心证,精心遴选出古代诗词经典佳作,逐一解读那些古诗词里的浩叹和哀愁,无限幽微的心事和美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册在手,不只是朗读,更带你读懂古诗词,得到受用一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学顿悟。 人生是一场雅集——世间醉美古诗词。
..................................................
“读书识字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一个聪明正直,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是一个九零后,来自华夏,来自璀璨的中华文化。志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旅韩青年。
我在海外与您一起 “ 知文学,读好书。”
【 作者 · 旅韩卧龙青年 - 大熊】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