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一年 我从八平方换到20平方—我需要的不是断舍离 而是大房子
我刚搬家的时候,我妈和我说,想在我的房间里放一张榻榻米,这样,下次她来上海,就能和我一起住2天了。
我之前在朋友圈说自己搬到了郊区,确实,这个房子交通上不算方便,价格也不算太便宜。更甚的是,我租这个房子的时候还没有定下来工作,去任何一个地方面试都要花上不少时间,基本可以算一次冲动消费。
最大的优点就是大,虽然仅仅是一个房间,但我把所有的东西放进去之后,还有空间可以放瑜伽垫,大镜子,大电视机。我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锻炼、练舞,虽然,这个频率可以预见的不会太高。
搬来之前,我和我妈说打算搬到这儿的时候,我妈非常不理解。我坚持想要住进一个能照到阳光,足够敞亮的房间,“可你怕晒黑,在家都不拉开窗帘啊。”我妈当时这样说。
不过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交了首期款,拿到钥匙了,可以说是先斩后奏吧。
而当她第一次来到我这儿的时候,她仿佛忘了之前她和我吵过的架。“大房子就是好。”我妈下了这个结论,并非常兴致勃勃的帮我规划,这儿要放懒人沙发,那儿放衣帽架......
等她下一次来上海的时候,我或许就会把这些东西都买好并归置好了吧。
去年3月,我在上海租了第一间房。首期款8000多,是我妈帮我付的。那是一个100平方的三居室里最小的一个房间,因为楼层低,墙面有些发霉。客厅的一半被隔成了一个房间,因此公共区域特别狭小。
自己出来住,才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大小事需要解决。网络一次次坏、冰箱没法使用,两个厕所接连漏水、差点被断电、厨房和厕所的灯总是突然不亮......这些事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也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处理。
我还记得房东一度总是在周末带人来看房,并毫无愧疚的要求进入你的房间,我抗议了很久,才让这些人不再出现。
因为房间太小,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把衣服鞋子移来移去,试图让它们不会在想穿的时候找不到,也不会太影响起居。
这个小房间是我到上海工作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不到10平方。它见证了我走出校园,开始自己赚钱。它那个不大的衣柜里,放着的包包从价值几百换到几千;它唯一的简陋的桌子上摆放着的化妆品,也从freeplus和ipsa换到了sk2和lamer。
物质不但能带给你更好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带给你快乐。
去年10月的时候,那间客厅隔出来的房间被租出去了,这也意味着我从此没有了可以晾衣服的阳台。
这之后,这个住处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楼层太低,屋里永远潮湿,浴室还是常常漏水,刚办了会员卡的修鞋店说搬就搬,房间太小,东西太多,以至于做直播时,想选一个不那么窘迫的背景都难。
搬家的时候,不舍得请专业的打包公司,为了减轻工作量,我花了许多时间清理杂物,丢掉了不少东西。
不想穿的衣服、封面印着偶像的旧杂志、从前公司离职时拿的纪念品。我把不舍得的东西统统打包,把这些废弃物件直接丢给了清扫人员,然后关上门,和这过去的一年正式做了告别。
2015年,我从住了4年的大学宿舍搬离的时候,几乎不带任何留恋。而这个位于徐汇和闵行边界的小房间,虽然有许多让我不满意的地方,但离开时仍有些不舍。
这个屋子里的东西,是我从马云网上一页页的搜索,挑选,下单,再放置安好的。
被遗弃在房间里的瑜伽垫,我用它做过keep,但更多的时间,它是我的餐桌与餐椅;因为尺寸不合被扔掉的床单,见证了我在期望和失望里辗转反侧的夜晚。
但这些不舍,也很快的就被我抛到脑后,因为我已经开始打开软件,搜索更好更贵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本身是不可被替代的,如果你觉得不舍,那也只是因为附着在上面的回忆罢了。
2016年的一份租房报告显示,在北京,租客平均换房时间为11个月,平均一年就要搬一次家。
在一次又一次上涨的房租中,有些人最终结束租房生活,买了房,定居下来。更多的人,可能最后还是迫于压力,带着存款,前去二三线城市发展。
但我想,即使最后我们还是买不起我们租过的每一个房子,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曾拥有。
一次一次的搬家,是我们为了更好的物质和收入而奋斗,在理想和现实面前纠结的历史见证。即使最后我们搬出了这个屋子,也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更好的。
想通了这一点,我便不再讨厌“搬家”这件事。希望我朋友圈里的各位,不管是和我一样,租住在大大小小的合租房里的外来奋斗者,还是住在自己买的豪华公寓里的“壕”们,都能过上更喜欢,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