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6年全职妈妈的我,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上来回答一波。
做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好妈妈和追求自我价值并不相斥。在生活中不需要事事以孩子为先,更不需要做卑微的自己。
曾经的我也傻乎乎地以为,当好妈妈就是要全方面地为家庭服务,照料好孩子的生活起居,陪孩子做一切他想做的事。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后,我才明白,父母与孩子不会一直处于黏腻胶着的状态,而是渐行渐远的关系。随着年龄的递增,孩子们会慢慢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会需要更多独立的玩耍时间和空间来发展想象力、专注力和创造力。爸爸妈妈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侧。
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如果妈妈们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加持,只会越来越迷失自我,越来越卑微,越来越神经质。甚至会以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时间、精力和财富,说类似“我这么辛苦养你,你却……”等话来要挟孩子“听话”、“懂事”,从而成为孩子最讨厌的操控型妈妈。
所以,我认为,即使有了孩子,妈妈们也一定不能放弃自己的爱好,不能放弃追求独立的精神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成为宝妈之后,我是如何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同时,保持自己的阅读频率和自媒体创作。
1.照顾孩子不需要面面俱到
“什么样的妈妈叫负责任的好妈妈?”
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算好妈妈吗?
每顿饭都亲手给孩子做,要求孩子每顿饭都必须吃完,以摄取全面营养,算好妈妈吗?
每次孩子跟别人发生冲突了,第一时间冲过去帮助解决,防止孩子受伤,算好妈妈吗?
插图来自《儿童发展心理学》
好妈妈虽然没有统一标准,但有两个关键维度:关爱与约束。既给予孩子真诚的爱、关注和支持,也保持耐心,冷静而积极地利用管教,设定严格的规则,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身行为。
只要运用正确的管教方法,就能以最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成为受孩子欢迎的好妈妈:
️掌控局面
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并试着掌控局面,减少不当行为的诱惑。作为妈妈,我们应该注意家庭防护措施,尽量为孩子创造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如果有些东西不想被孩子碰到、摔坏,就把这些东西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孩子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大降低。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底线。
告诉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规则尽量简短,方便大人孩子共同遵守。对于年幼的孩子,需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相关规则包括“别碰煤气灶”,“别碰插座”,“别摸热水瓶”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重点规则应与家庭作业,做家务,骑滑板车要带头盔之类的安全问题相关。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表扬积极行为
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表现得当非常重要,多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分享为例,当孩子分享了食物,以详细描述的形式来鼓励和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你今天学会跟妈妈一起分享草莓了,真棒!”孩子的积极行为得到强化或奖励,自然会倾向于重复积极行为,不当行为也就逐渐减少了。
可爱多在读科普童书《地球上的爆笑生活》
️解释和说服
当孩子行为不当时,妈妈一定要解释规则和服从规则的理由,并通过冷静理性的讨论,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向孩子展示解决冲突的正确方法。
️如果采用惩罚手段,可以试试剥夺特权和计时隔离。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管用,那么,就试试惩罚吧。但是,妈妈们一定要记住,惩罚是为了减少孩子的不当行为,不一定要大吼大叫,拳打脚踢。
惩罚最好与不当行为紧密相关。如果孩子是因为游戏发生争执,那么,可以惩罚他们当天不能玩游戏。对学步儿来说,几分钟不能玩心爱的玩具,效果就很显著;对7岁的孩子,必须将时间延长到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才能达到目的。
短时隔离。让孩子远离诱发不良行为的环境和事物,将他放在安全、安静的新环境中。短时隔离(随孩子年龄而定,1岁大概1分钟)可以让孩子冷静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也给予了妈妈冷静的时间,避免因为过于生气而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
但是,年幼的孩子可能认为计时隔离是一种惩罚,并在隔离过程中产生孤独、被嫌弃和忽视的感觉。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不记得为什么要计时隔离,之后也不太会改善自身行为。
和其他管教方式一样,计时隔离应该用于教会孩子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短时隔离之后,再试试解释和说服。当孩子行为改善时,一定要记得表扬他们呦。
2.学会放手,鼓励爸爸多参与
凡事大包大揽并非好事,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很多妈妈考虑到老公挣钱养家辛苦,体贴另一半,不愿让爸爸参与育儿,不仅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负担过重,也会让孩子与爸爸越来越生疏。
布兰肯霍恩在《得不到父爱的美国》中说,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得不到父爱的男孩更易产生暴力倾向,陷入困境,在校成绩不佳,而且在青春期时更有可能加入不良团伙。缺少父爱的女孩更易自卑,会更早与人发生性关系。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们要学会适度放手,与爸爸共同分担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工作。这样更有利于父子关系的建立,夫妻关系的稳固。爸爸们可以参与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为如何教育孩子出谋划策,陪孩子做运动,给孩子讲述自己的童年,陪孩子读绘本,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指导孩子做家务,制定明确的规则,教孩子遵守等等。
爸爸在陪可爱多读绘本《不服输的鼻涕虫》
“除了不能哺乳,父亲也可以为婴儿提供需要的一切。有研究表明,在与孩子玩耍时,父亲的精力更为旺盛,更喜欢与孩子互动,母亲则希望孩子能安静下来。”
“男孩到了6岁左右,就会变得男人味十足,甚至连最安静的男孩也突然想舞刀弄枪,幻想自己身披着超人斗篷,与想象中的坏人较量、大声吼叫。这些重要变化并非偶然。6岁左右的男孩似乎更喜欢和爸爸或其他男性在一起,与他们形影不离,想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他们的目的就是学着做一个男人。”
这一点,在我们家6岁可爱多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可爱多到了6岁以后,确实越来越关注爸爸的喜好,越来越喜欢找爸爸陪玩。装扮成怪兽或孙悟空与爸爸打架,坐爸爸脖子上骑高高,跟爸爸学投篮。而且,他会一脸认真地拒绝我用“可爱”、“漂亮”、“小宝宝”等词来形容他,“我是男人!漂亮、可爱是女人用的,男人要说很酷,很帅!”
爸爸陪可爱多打架
在爸爸的带领下,可爱多尝试了很多平时我不敢带他做的事,比如放鞭炮,爬围墙,抛高高等等,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有男子汉气概了。生活自理方面和抗挫抗压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3.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和写作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我确实为孩子、为家庭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机会,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我开始啃大量的育儿书籍,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爱和自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捕捉儿童敏感期》、《养育男孩》等;为了更好地挑选绘本,做好亲子阅读,我买了很多解读绘本的专业书籍,包括朱自强教授的《绘本为什么这么好》、彭懿的《图画书这样读》,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的《绘本之力》,孙莉莉的《童年的秘密藏在绘本里》等;为了做好孩子的学习榜样,我尽可能地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爱书分子,久而久之,竟成了爱看书的真香粉;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我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每周必须输出一篇高质量的图文,以输出倒逼输入,防止自己偷懒。
可爱多在读《我爱阅读桥梁书》分级阅读绘本
说实在话,全职妈妈并没有大量整块的业余时间用于创作,所拥有的只是少量的碎片化时间。
刚开始我用电脑写作,写作频率迟迟上不去,因为能安安静静坐在电脑前专注做事的时间真的太少了。后来改用手机创作后,写作效率大大提升,频次也越来越高。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创作,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出门坐公交可以写,去医院排队候诊可以写,在校门口等接孩子可以写,在炒菜间隙可以写,甚至上厕所都可以写……真是应了鲁迅说的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有时候白天确实抽不出空来,我会响应内心的召唤,大清早或者夜里起来看书写稿,体验废寝忘食的别样充实与快乐。
偶尔,我会以自己为例来教育可爱多,“什么是热爱?热爱就是你不吃饭,不睡觉,也想要尽力去做去完成的事。”我希望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让他明白,喜欢的事情就要坚持,要尽全力去付出,去实践。
“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文章家!”虽然我的文章写得还有很多不足不够的地方,但在可爱多的心里,妈妈不仅能烧饭做菜,还有他最引以为豪的技能——写作。
希望妈妈们都记住一句话,“你不仅是孩子的妈妈,更是你自己”。愿每个妈妈都能在照顾孩子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热爱,实现自己的精彩!
参考资料:
1、《儿童发展心理学》,[美]琼·利特尔菲尔德·库克 、 [美]格雷格·库克/著,和静、张益菲/译。
2、《养育男孩》,【澳】史蒂夫·比达尔夫/著,丰俊功、宋修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