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忧
图/来自花瓣网
朋友小雅这段时间苦恼急了,公司领导有意栽培她、给了她到外地学习深造的机会,需要离家一年左右,毫无疑问,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小雅当然不想错过;可是另一边,孩子刚满两周岁,眼下正是对她的依恋极其强烈的阶段,况且婆婆带孩子从来只管温饱,从来不会带孩子出门玩,更别谈什么教孩子看绘本了,老公常年在外工作,她要再去外地学习,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个大问题。
去吧不放心,不去吧又不甘心。像小雅这样难以做决定的时候,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没少遇到过,明明都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了,偏偏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们不得不彷徨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迷茫,不敢迈出哪怕一小步,生怕做了错的决定,从此后悔不已,却又无济于事。
怎么做出好的决定?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这件事,父母没有,学校也没有。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有人教我们如何计算数学、,如何破解复杂的方程式,有人矫正我们的口语发音,有人教我们如何......市面上更是琳琅满目充斥着各种补习班,想学化妆可以报个培训班,想学编程也可以拜师学艺,想学厨艺更是各种烹饪班任君挑选,可偏偏,从没有一个课程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真是糟糕透了,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么重要的事,竟然无处可学?
有人可能会怀疑,不就是做决定吗,这有什么难的。的确,做决定并不难,但想要做出正确的决定却并不容易。
就拿小雅来说,她大可以当机立断接受公司的学习机会,把孩子交给不擅长教养孩子的老人一年,自己回来则可以升职加薪,可是这个决定正确吗?如果这一年陪伴的缺失,让孩子的成长里有了什么不可逆转的遗憾,我想她会后悔一生,这些是再怎么升职加薪都无法弥补的。
再换个角度,假如小雅咬牙放弃这次机会,孩子的成长自然不会缺失,但是错失了这次学习深造的好机会,她的职业发展一定会有不小的耽误,这样的决定似乎也会令她懊恼不已。
总之就是一句话,怎么决定都不满意,好像无论怎么选择都注定留有遗憾,而这,也正是做出好决定最难的地方。
其实,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不擅长做出正确决定的人并不在少数,有一部分人也许比较擅长做决定,但那些决定往往缺乏理性,充满了主观性和盲目性;还有一部分人则习惯躲避做决定这件事,他们害怕做任何跟决定有关的事,只要有人可以代替做决定,他们就会第一时间逃避。
但其实,这两种坏习惯,都会将我们的生活搅合得乱七八糟,只有学会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才会始终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最近,一个有选择恐惧的朋友推荐我看了一本书,说是对她的帮助特别的大,我很好奇,因此立马入手了一本来看,书名叫作《做出好决定》,封面有一句话写着“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一目了然,这是一本教人如何理性做出好决定的书,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是出了名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大家,在此之前,我虽然没看过他的书,但对他却是早有耳闻的,像《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管人的真理》,听说都是职场人士必看的职场提升书籍,这本《做出好决定》一共一百多页、看似薄薄一本,我原以为一天的碎片化时间足够看完,结果却硬是看了三天才勉强看完,因为需要好好消化的东西太多了,对于做出好的决策有用的知识点遍布全书。
一起来看看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领域巨臂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这件事上都有哪些东西可以教给我们吧!
前面说了,我们很多人,要么不敢做决定,要么胡乱做决定,而正确做出好决定的关键点就在于:理性做决定。
那么要做到理性决定,都有哪几个步骤呢?罗宾斯认为,只需坚持以下六个步骤就可以:
1.识别和确定问题。当现状和渴望的状态存在差异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2.确认决策标准。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决策者分清在决策过程中什么是相关的、什么是重要的。
3.评估标准。因为每个标准的重要性都不同,决策者需要评估上一步中确定的标准,为它们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列出一个先后顺序。
4.制定备选方案。这一步需要决策者制定可以解决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对每一个方案都仔细地分析、评估,并与步骤2中的标准进行比对,进行评分,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就会一目了然。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最后,选择得分最高的备选方案,决策到此结束。这也是最理想的选择。
为了帮助理解,这里引入一个案例:
高中刚毕业的肖恩·诺瑞斯正面临决定去哪所大学念书的抉择,选择一所大学可以说是肖恩人生中第一次重大决定了,这将决定他未来四年在哪里度过,甚至也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他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肖恩知道,这个决定对他而言很重要,他势必要做出理性的良好决策。
肖恩先是罗列了自己想要选择的大学的标准,离家别太远,学校必须有会计课程,学校要有一点名气,必须要有校际高尔夫球队,学校女生人数要高于男生人数,学校要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另外,因为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只能给他提供15000美元一年的学费,所以择校时如果学校的学费超过了这个数,他就得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做一份兼职,所以学费问题也要考虑。
肖恩把这些列成了一张表格,并拿给父亲看,父亲提醒:并不是所有的标准都同等重要。例如,学费和是否有会计专业可能比学校的男女比例重要得多。父亲建议肖恩用1~10的分值给每个标准打分,区分这些标准的轻重。肖恩认同了父亲的建议,他立马去咨询高中老师、查阅当地图书馆,以及上网搜寻相关资料,最终确定了一张可能会就读的大学名单。
名单共包含20所大学,肖恩继续评估这20所大学,通过阅读这些大学的有关材料、跟就读的学生交流、参观那些最合适的大学的校园,肖恩掌握了更多有效信息,之后,他把这些大学与他之前列的标准进行了比对,每所大学的优缺点都一目了然。最终,肖恩选择了得分最高的那所学校,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决定。
肖恩择校的这一系列步骤就是理性决策的整个过程,显然,决策需要逻辑、精细的分析、仔细搜索最充分的资料,而不是凭借感觉或经验,只有这样,决策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
可是,即便我们知道了良好的决策源于理性,可要做到理性又是那么容易的吗?
不提前计划、过于自信、太依赖以往的经验、吸取教训的能力太差......只要我们被其中一点拖了后腿,就不太能做出理性的决策。虽然要做到每时每刻都理性决策很难,但罗宾斯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削减让我们不理性的那些偏见和误区,如此一来,理性的决策就应运而生了。
《做出好决定》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不是高效的决策者,以及面对决策、我们都存在哪些必须克服的缺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测试?因为一个人的决策风格与他如何获取信息息息相关。
理性决策者注重事实、细节和理性的因果逻辑,它们客观、不通过感情来评估事实,不太容易感情用事;而直觉决策者注重观点之间的可能性和联系,比起理性的逻辑,他们更注重自己的价值理念,偏相信直观的感受。
不可否认,我们的个性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做决定的方法。
通过对风险、拖延、冲动、情绪、是否追求完美等多个角度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个性,以及做决策时存在的偏见,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结合书中知识改变自我,最终实现理性决策的目的。
大多数人在决策时,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倾向和错误,比如:过度自信、惰性、即时满足偏差、锚定效应、框定偏差、沉没成本、熟悉度偏差、有限搜索错误等等,这些错误该如何避免,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第三章节都作了详细的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作个比对。
这边重点列一下罗宾斯给出的12条有关高校决策的建议:
1.没有目标就没有有效决策。无法事先计划是有效决策的最大绊脚石。没有目标,我们往往会变得目光短浅,重视那些有相对结果的方案,而低谷那些有长期后果的方案。
2.有时,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有4种情况,什么都不做可能是首选策略,它们分别是:情绪高涨时;危机时期;缺乏足够的信息时;压力很大的时候。
3.选择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很多人误以为消极被动、什么也不做就可以逃避做决定,殊不知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决定,这个决定叫做:消极无为。历史上很多失败的决定,就是源自消极无为。
4.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现实生活是环环相扣、互相连接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收到来自之前决定的历史包袱,同样,每一个决定也会限制未来的每一个决定,它们是没办法在真空中独立存在的。
5.人生很长,可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别把时间花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决定上,因为很不值得。一个决定对未来的影响越大,它的重要性也就越大。一个将塑造你未来几十年生活的决定肯定比影响力只有几个月的决定重要得多。
6.高效的决策者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当继续努力不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选项时,做出你的最终决定,不必犹豫。
7.给自己的选项,不要超过六个。有一些选择当然是好的,可并不代表选项越多越好,反而,选项过多反而会降低我们的满意度,所以任何时候,选项最多别超过六个。
8.纠结于过去的决定只会浪费你的时间。诚然,重新审视过去的决策,会让我们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过于纠结已经不可逆转的决定,则会浪费我们的时间,这不仅会降低我们做决定的效率,还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决策能力。
9.成功人士懂得冒险。冒险未必能保障成功,但如果不放弃一些稳定的东西,承担风险,就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就。
10.是人就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是重蹈覆辙。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寻求小的成功或改进就好。
11.经验可以改进策略,但是......处理常规问题可以依赖经验,但一旦涉及新的情况和问题,就需要我们淡化经验,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
12.你所属的文化决定了你的决策风格。文化偏见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做决策时务必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进行。
相信看完这本《做出好决定》,每一个害怕做决定的你都可以理性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一个高效的理性决策者,也希望我的朋友小雅可以跟着罗宾斯的决策步骤,最终做出那个让自己满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