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一两年的时间没有看电视剧了,上次追的还是《亲爱的,热爱的》。
缘于一篇心理学分析推文,五一假期一口气追完了整部《山河令》。按照剧粉女孩的说法,现在还在山上徘徊。
后来,又去看了原著《天涯客》,相比较而言,原著属赤裸裸的耽美小说,而电视剧改编成略微暧昧的兄弟情。整体故事脉络和经典桥段在剧中依然能寻见,角色和演员的契合度还是蛮高的,确实蛮上头。
所以,挺有想法谈谈自己的观感。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知己,从传统故事、电视剧、小说都有关于这词的描述。印象最早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竹林七贤,超越了年龄、身份。生活里也偶有人念叨红颜知己、蓝颜知己。
小时候在书里看到“解语花”一词,觉得颇具魔力,却也只知其意。慢慢长大,才深刻的领悟它的唯妙和难得。
剧里的周子舒和温客行、安吉四贤,以及容炫、龙雀和甑如玉,他们应该都算得上知己吧。
常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交程度取决于信任与理解。
外表翩翩公子的温客行,凄惨犹噩梦般的经历注定让信任感的产生存在着缺陷。酒楼上,温周的第一次见面,温便道“变数”。接下来的经历,便正是应证了这个变数。
对于周子舒,我想温客行已经给尽了所能给的,这对于幼年失去家和至亲的他来讲是极其不易的。
快死的周子舒在知晓了温的身份时,怀揣着一腔信念想拉温出泥沼。他对于他的信任,是可性命相托,是知道身陷险境的我你一定会来救。他对他的理解,是温随口说的一句话,周能回一句心坎的“节哀顺变”;是就算你是鬼谷鬼主,与武林为敌,我依然会站在你背后护你;是当你自耻于身份,我会回“坏人做了好事可以回头是岸,好人做了错事就要万劫不复,永堕十八层地狱吗?”
网上有很多关于《山河令》温周之间双向救赎的解读,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可能在某个时期都是温客行,但难能遇上周子舒”。
解读功力相比较我倒是自形惭愧,看时只顾着感动去了,所以也只能简单的描述我的感动。
在感动的时候也想到了一件事情,原来总是对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很是向往,遗憾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出现。现在想来,一个人真心的对另一个人好已是很难得了。就像交友、亲情,也许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你的所思所想,这属于人与人思维的局限性。但我想,但凡他们知道,可以做到,也会愿意做吧。而现在能给予的,可能不一定完全达到你的需求,但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了。
英雄两个字一笔一划都是用血写出来的,不是自己的血就是别人的血。
远去的江湖,不变的情怀。在早一二十年,看得最痴迷的便是武侠电视剧了。那样的时光,便得和无忧无虑的童年挂勾了。
江湖的侠骨柔情,武侠的仗剑天涯,一出自由无拘、至情至性的演绎引出了无限的遐想。
慢慢长大,武侠剧式微,年岁也传达了剧里的快意恩仇只能留在书里、银幕上,再或是心中一角。
年少时,认为活得轰轰烈烈、辛奇快乐才是毕生追求。现在想来,做一个生活家没什么不好,生活中的花呀、草呀、云呀、人呀蛮值得。心里、脑里想的事情可以飘出大千世界乃至宇宙万象,身体便得活在现世中的柴米油盐酱醋中。
也观察有些人状态飘飘若仙的,但眼神很空洞。我在想,他们是否把身体抛下太久,始终活在梦境里。
没有哪件东西像身体,伴随一辈子。当简单的吃饭、睡觉得到了满足,应该也会带来心理上灵魂的酣畅吧。
周子舒说“要么好好活要么好好死,没人能逼我走第三条路 ”
看了B站大V的分析,点出了周子舒和温客行不同的人生信条,周子舒说“要么好好活要么好好死,没人能逼我走第三条路 ”。温客行在鬼谷这个吃人的地方长大,想方设法的活下去是他的唯一信念。
如果真能像周子舒那般方式也极是畅快。只是心在野,身体却得找地安放。所以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活成了温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