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第994天 20191126
语文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人文主题是新编课程的重要要素之一,其中提高孩子的阅读感受力就是本册训练要求之一。如何训练孩子的感受力,关系到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孩子有了对课文的感受力,明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奥妙之处,学起语言文字才更加得心应手。让课本和孩子之间进行连接,提高感受力就是最佳途径之一。
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有这样一道题: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
这两段话分别来自梁晓生的《慈母情深》和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如何让孩子们以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写这两段文字要表达的本意或者言外之意,如果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把文章看成是“你在写你”,也许就有这方面的能力了。
课堂有了目标,教学就有了方向。
我用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第一次”的感受。
首先学习书P90“第一次”。
让孩子读上面两段话,分别做批注,之后交流自己从中读到母亲和父亲形象。
随着交流的深入,孩子们的感受趋向一致——作者心疼母亲,作者看到父爱的伟大。我对学生的阅读感受给予肯定,并郑重的代表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向孩子们表示感谢。当然原文的作者并没有向我授权,但我想我是语文老师,我可以当做一个作者的传声筒,因为我理解他们。
其实我的理解只是我的,孩子们从一个字一个字的朗读中体会到的,才是他们自己的。经过同桌交流和个人发言的观点碰撞,孩子们渐渐明白,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还是能够读懂文章背后作者的心声,“他的是我的”。
我们和作者的“第一次”对话的成功,让我们班孩子们成了作者的知音。当然,这个我“带着体验”的过程,也为下一个环节孩子们自己感受进行做了“方法上”的铺垫。
接下来作文大转圈写“感受”。
交换阅读昨晚的作文片段,并写上自己感受到的小作者的感受。
孩子们读完一本儿,接着又读一本儿,前前后后共阅读六位孩子的片段。每个孩子都极其用心,因为接下来我们要评选谁是最理解作者心声的那个人——就是寻找他作文的知音。
第三个环节选“知音”。
作文本还给小作者后,阅读同学给他的感受批注,看谁的批注是自己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心声。这就是自己的知音呐。
课堂总是在您用心之处,开出“新”的花朵。孩子们纷纷争着抢着读同学给他的评价,并说谁谁是他的知音。他们“笔谈”找到知音,好开心。
同学们用心的批注,当再次被原作者看到之后,他有一种、认同感、价值感和自豪感,无意之中被再次注入了学习的强心剂。我写的,你明白;我明白,你写的。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和看到后,写作就这样成了他们愿意做的一件事儿,友谊的种子悄悄种下。
通过文章找朋友,他们拥有了不同的“笔友”,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在接近下课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兴奋的神情,我想:何不把本次片段练习走向深入——利用片段练习,把他们心中的第一次的情景写出来?
于是我带着喜悦的欣赏的语气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能够读别人的作文,明白别人内心的感受;同时也从别人对你的回馈明白,别人也懂得了你的心。假如你们把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我想你们的心声一定会被更多的人看到。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你的知音就不止一个两个,可能是好多好多……今天晚上你们愿意把第一次背后的故事的具体情景写成一篇文章吗?”
“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训练感受力,同时提升孩子的作文水平。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