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前,请吃空冰箱》 李妙生
周日,很神奇地居然抱着一本书过了一个下午。
书里提到很多道菜,包括菜谱,但作者主要还是想分享每道菜背后的小故事。
1. 下厨本身并不是一件新鲜时髦的事,在端出来的食物背后,需要的是事无巨细的耐心对待,承受必定会发生的烫伤和刀伤,特别还要懂得及时打扫和清洁,以及接受失败。等等这些都是真实的意义,不浪漫也不潇洒。
厨房是作者的理想国和修炼场,何尝不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做好一道道菜,就是活好一次次人生,也需要事无巨细的耐心对待,承受必定会发生的挫折和磨难,特别还要懂得及时反思和改进,而结果除了是美味,还可能是黑暗料理,不过都是自己一手一脚捣腾出来的,跪着也要“吃”完。
2. 将自己的菜谱发出来与大家分享有一个好处:可以从周围的反馈里得到修正。如今我炒的芦笋虾球里不会再有干辣椒了。虽然少了一味,但却更加彰显了食材的清爽原鲜。对于下厨只有三四年的我而言,分享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教授别人如何做一道菜,而是在互相交流中得到更多开放性的结果。
总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分享,渴望普天同乐同悲,屁大点儿事都要发个朋友圈;一种人不喜欢分享,小心事藏在心里慢慢品味。没有好与不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属于前者。我相信所有喜欢分享的人都不是为了“晒命”,只是单纯想分享自己的生活,美食也好读书也罢,像之前大师说过:就算一篇文章你只是意会,也得分享出来才有人知道你曾意会过。作者的分享还达到另一种境界,希望通过别人的反馈修正自己。其实身边有敢于向你提出意见的朋友真的是一件好事,有批评才有进步,但偏偏现在的人都碍于面子不敢跟朋友提出意见、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3. 我学做饭就是这样的过程,开始懂的并不多,也没太多经验,总是笨手笨脚,料不是搞多了就是弄少了,但挡不住好吃又爱吃的一颗心。每加入一份对的料,味道就升华一级。我头一次感受到十成的耐心和专注,居然是在吃这件事上。
常言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作者的兴趣是吃,所以一次一次地改进自己的食谱;我的兴趣是玩游戏(哈哈),所以放假期间努力升级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所以不再玩啦),虽然这非常非常非常不务正业、不值得提倡,可默默地我又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毅力。但重点是!借此!我希望能把我这份毅力放在正途,比如学习。我真心希望我可以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同理,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多的乐趣,使得学生喜欢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成果定会大不相同。
4. 最初,我是不经意地在厨房中学到了更多,这些可能远比厨艺来的有用,比如如何看待、控制和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被孤单侵袭是可怕的事,所幸我混混沌沌不知觉中就此免疫了。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整个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所以其实每一件事背后都会折射一个小小的道理、都可能反应出我们的性格。不知廉耻的我又要举一些游戏中的例子了:比如说游戏中很多话的人,现实中可能喜欢讲话而不爱做事;游戏中心态很容易崩塌的人,现实中做事可能很美没坚持……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可以学会在每段时间,静静地反思自己曾经历的事,不管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可能对自己、对事情有另一番感悟。
5. 记下关于烘焙失败和成功的日记,记下那些在厨房里因为并不拿手多烘焙产生的焦躁、郁闷和成就感,也许真能组合成一个有趣的好故事。
不管酸甜苦辣,只要是组成你的生活的,就是值得回味的。分享一段:
6. 猪皮冻很好吃,好吃到可以忘记一年中发生的很多不开心的事。这是我向岁月打卡的一种方式。哈罗,新的一年,我又厚脸皮地撑过来了,没有特别争取也没有放弃哎。
很喜欢作者这种心态。知足,常乐。
7. 我妈不出意外地在每周末一次的视频时问我端午节吃了粽子没。我把做好的芝麻凉糕的照片发给她。她说其实也挺好的。
是挺好的,多年以后,我妈对我最大期望早就不再是所谓“成功”,她只希望我是“一个能喂好自己的人”。
最爱我们的人永远是家人。尽管他们总是拿着我们去跟“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但其实他们对我们的要求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温饱,只要我们能照顾好自己。以前读书离开家,奶奶每晚都会给我打个电话,没什么好说,就问我两餐吃了什么。以前以为是因为奶奶没什么文化,所以我们没什么共同话题,现在想想,其实不然,因为她关心就只是我“吃饱了没有”。这就是爱,简单而深沉。
好好生活吧!因为总有个人惦记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