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小菜场只有几家便利店或小吃店,想象力还有提升的空间。便利店里有应季水果,土特产和鸡蛋。向南几步远的西街上还有粮油店,服饰店和书画装裱店,往西几步去新南街的转角处还有一家便利店,现在以烟酒和饮料为主,老式的小柜台里摆着几种最好卖的烟香。以前屋檐下还有个公用电话的招牌,整条空烟盒串起来挂在窗外,只要望到,你便瞬间年轻二十岁。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被清理了。
小菜摊不是一排排生冷的摊子,而是一个个鲜活健康的老人,他们的菜或放在竹篮里,或者就摆在地上,很小的一把,就是几样加一起也只是一小堆。现在竹篮已经换成了塑料筐,但还是老样式,高高的提梁,两根丝瓜或者几朵南瓜花、南瓜藤也应时来到菜场,显得筐更大,菜更少。只有深秋时,才会看到一筐大小不一的吊瓜、辣椒,青红相间的西红柿,碰到运气好,还能抢到两个熟得裂口的甜瓜或豆腐摊上的一串油豆腐。这些都是难得的宝物,若想回头过来买,虽然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菜就没了。此外用棉线捆着的梅干菜、干豆角等也靠当机立断。小市场的肉铺倒是有一个店面,但每天也定时定量,店主卖罢就回家。这里的梅干菜五花肉和小香葱长年受到老城区人喜欢。
小菜摊的菜都是早晨才摘下,是不是拿来卖也要看摊主的心情,并不是早来就可以买到,他们随来随走。永远也猜不准会买到什么菜,没有期待却偶有惊喜,这是我总去小菜场的主要原因。和我们抢菜的决不是街坊,更多的是自驾游的车主,他们不但不问价,甚至连菜叫什么、怎么烧都不晓得就买下来。在他们的推动下,这里生意火红,吸引了不止十里八村的人。有一次我和来自宋庄的老乡订了一桶他自家酿造、恰巧又剩余的葡萄酒,但直到第三次才拿到,还多亏老乡放到驾驶座位上用衣服盖住,他说这是最后一桶了。面对游客的志在必得,别说我们,就是朴实的卖莱老乡两个回合也只能让步,不仅卖给人家,还要少收钱,或者把剩下的都搭上,相当于半买半送。钱不钱的不重要,老辈人最不惜的就是下力气种田,那么远的人来自己家乡歙县,还喜欢自己种的菜,才令他们真正开心。
向后几天,新南街老人们最要紧的事就是准备腊八粥材料,如果在这里买不齐全,只能穿过府衙,过红绿灯去大市场,但他们只是看看,还没到下手买回来的时候。也有人刚刚开始买肉做香肠,他们在大市场买来肠衣,回到家里盘点配料,一应俱全后才会去买肉。现在哪里都很方便,店主会用机器把肉切好,分装到几个袋子里,方便回家后按比例配制。很多人干脆在肉铺里加工成品,都是多年的老主顾,店主决不马虎。他们约好时间,带着盆把分成几袋的香肠放在一起端回家,往阳台一挂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