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
又是一个周四的下午,又到了一周一次的习作课。
和往常一样,在进行一番点拨之后,让学生自己构思本次作文的内容,然后动手先写草稿给我批阅。习作课对于班里的小浩来说,那可算是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到了让他自己动手写作文时,瞧他皱起的两个眉头,都快要接到一起了!我走过去,拍了拍他:“怎么?又没啥可写?”他羞红的脸,藏的更低了,点了点头。“实在不知道写什么的,可以翻翻自己的作文书,找找灵感,实在不行的,看几篇优秀作文,进行仿写。”我知道班里不爱写作文的不止小浩一个人,于是我就提高音量,提示了很多写不出作文的同学。
这一提示可好,只见班里个个都拿出了自己的作文书,纷纷开始翻阅起来。这可真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我认真反思了下自己的教学活动,回顾自己精心设计又自认为构思巧妙的教案,心里嘀咕:对呀,我是严格按照教案上课的呀,这可怎么办,这么多同学都没什么可写,哎……
转眼大半节课过去了,但又实在是不忍心打断正看得津津有味的同学们,也是这个不忍心让我突然明白了,是的,我从来没有给过孩子们自由阅读的时间。课间、下午课前准备,每次进班后我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同学们好”,而是“大家都把课外书收起来,我们准备……”,有时候是听写生字词,有时候是默写古诗,有时候是讲习题,总之,我总是要给他们“找点事做”。
渐渐的,原本属于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变成了“地下工作”,好像一看到我进来,同学们就形成了条件反射,立马把自己的书报收起来,坐端正,等待着我布置任务。
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真的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一件事。我决定,把阅读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在班里建立了班级图书角、阅读小组、“每天一分钟朗读”微信群。果然,班里的孩子很享受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阅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的作文里开始用比喻句、排比句了,甚至有的同学还巧妙地运用了歇后语呢!我深深地感受到,原来孩子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后来我看到过很多细心的孩子会在书报上做标记,大概是一些成语、优美语句什么的,我想他们大概是想提醒自己,这些东西能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吧。于是我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积累本”,好把优秀的东西积累下来,记到心里,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对于这个任务,我不做硬性要求,我说想积累的同学自己做积累,我不检查,愿意向我分享的同学可以每天早上把你们积累的东西放我办公桌上,我会看,并针对你的内容进行错别字检查或者给出阅读建议。
因为在我以前教过的班级里要求过学生建立积累本,并且天天把积累当作家庭作业的一部分,大部分同学都敷衍了事,随便写几句不知从哪里抄来的话,效果十分不理想。所以在这个班级里,对于积累本,我不能让孩子们把它当作每天的任务去做,我要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去阅读,自主地去积累。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每天我桌子上的本子越来越多了,起初的几本,后来十几本,到现在的三十余本……我看到的不是敷衍,而是一页页精心布置、耐心设计的版面,通过这些本子,我看到了孩子们对阅读的热爱,看到了孩子内心最本质的纯真。
茨威格说:“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
所以在我的班级里,我要将阅读变成孩子们最甜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