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今天特意抽个时间在网上看了郭柯导演的纪录片《三十二》,片子是静的,导演也是静的,整个片子只用镜头安静地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旁白与煽情的配乐。我一个人守着电脑安静地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眼泪,但是静中有敬,静中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与无法忘怀的悲伤。
历史,不能忘记。三十二,这部以数字命名的纪录片,既简洁地强调了“抢救历史”的紧迫感,也是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无奈叹息。
2012年12月,80后导演郭柯以“慰安妇”为题材,历时两年,拍摄记录了这位生活在广西桂林的韦绍兰与她的中日混血儿子。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片中的韦绍兰老人,就是那三十二分之一。影片的43分钟,只不过是记录她人生薄薄的一页书。哪怕仅仅这一页,也让我们读出了力透纸背的沉重。
1943年7月,日军进入广西,老人被抓去惨遭蹂躏,10月,老人带着襁褓中的女儿拼命逃了出来,11月,年幼的女儿夭折了。但老人却意外怀上了日本鬼子的孩子并生下了中日混血儿罗善学。老人的丈夫善良,老两口吃杂康野菜养大了罗善学,但老人的丈夫命不长,早早离开了老人,留下了孤苦无依的老人和罗善学。
路边破旧的土屋,结满蜘蛛网的房顶,一个水瓶,一张桌,一把椅子,一碗菜,陪伴着老人独孤的背影。七十年,很长,长到几乎是我们的一辈子。老人坐在床边,用当地的土话,面对采访者开始讲述:“难处,苦的苦。想到苦,没有哪个比我更苦。你讲很快乐的,没有,眼泪总是往心里流的。”
92岁的老人逻辑依然清晰,只是,语言极其平淡,简单,听不出太多情绪。但随着叙述的深入,我们又会发现,藏在心底的记忆都牵动着老人的每一根神经。先是对战火连天的惊恐,好像语言永远也没办法形容那件事,眼泪永远也滴不完心里的苦。老人停顿数秒后继续说:“他(丈夫)好,命又不长,剩下我这个老孤独几造孽呀,我一想起来眼泪就流。”直到此刻,我才看到老人难掩七十年的悲痛,双手掩面抹泪而哭。
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片头的镜头中,老人佝偻着背,挎着布包,走出村子。走过石桥,走过村上的公路。沿途尽是安静的镜头语言。一天生活开始了,像所有普通老人一样,淘米煮饭,洗衣洗菜。
从日本人手里拼命逃回来后,丈夫恨过他,婆婆和邻居都说,你别怪她,别怪她。丈夫怎么想也想不过,就躲着她,一个人闷声到山后去砍柴。后来,老人想到自杀,喝了药,被邻居救过来,才没死掉。
1945年出生的罗善学后来知道了自己的来历,他从此就学会了不能去要求什么。罗善学说:“有碗稀饭就得了。”他“讲过六个妹仔”,女方同意,家里人不同意。1981年,他决定不讲了,专心看牛,从此看了一辈子。
有些经历,在时光的打磨下,会铭刻进你的身体。当诉说到自己的遭遇时,语言朴实的老人,居然说出了像诗人般洗练的表达——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我们更想不到的是,老人居然不止一次地说了,“世界真好”。“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唯一让我有些宽慰的正是老人这乐观不轻易放弃的精神,老人在讲到少女时代学唱歌时露出了满足的快乐的笑,我能感觉出老人这是发自内心的笑,所以老人在片中几次说到“这世界真好”也是源自内心感觉到的那份满足,哪怕三个月才有90元的低保,哪怕每天只有白菜,哪怕至今住着破旧的土屋,老人却是真心的觉得知足。
老人说:“有四两吃四两,有半斤吃半斤,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只要命长了,穷不讲了。这世界这么好,现在我都没想死,这世界红红火火的,会想死吗?没想的。没有吃,慢慢来。”老人朴素的话语里几次说到人生,看完片子,我深深感受到老人生命的顽强和对红红火火世界的期盼,这是一种历经苦难后的坚强和善良人性的升华。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仅中国,在1932年到1945年间,被日军在二战期间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片尾,导演用数字告诉世人这个不争的事实,从200000到100000很快的变换到32定格。两年后,郭导又筹拍了《二十二》,至今已经仅剩个位数了,虽然数字在不断减少,但历史,我们却永远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