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名家玉雕,尤其是和田玉,大都落个印款。
其实头几年,有款识的作品附带的就是一册纸质的收藏证书,有照片有克数,做到对应,以防伪作。
后来防伪升级,名人大师们有的又开了自己的证书查询网站,也就是说,款识、证书、网上档案,三处合一,方证明作品不伪。
但是站在收藏者或者消费者的角度,还有一问题,你倒是能保证这作品一定是你家出的了,可有谁能保证,这三证合一的作品,一定是名人大师本人的亲自手作呢?
当下大多数人,怕都是要凭一张嘴,来证明了。
不过也有人例外。
比如新苏派玉雕的开山立业之人,杨曦。他堪称名家典范。
今天不妨和我一起回朔一下,杨㬢是和苏州玉雕,如何一路走来,顺带说一下,他的南石印款。
1978年后,改革春风吹满地,开始有大批港台客人来内地,到苏州订购和田玉,主要题材就是花鸟、人物、炉瓶等仿古题材。
苏州玉雕人,以国营玉雕厂为中心,就悠哉悠哉过着这种加工外销的日子。
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港台来客,才日渐式微。有行内人说起那段往事,不无感概,说的好听一点,是在传承,说的市井一点,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重复,在模仿。
市场开始低迷,一直到二千年前后,苏州玉雕人几乎都在彷徨、徘徊当中。有些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未来在哪里?玉雕手艺人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这就包括杨曦。他反复思量,意识到玉雕之路应该在创新上。
然而,他回忆说,自有了要创新的念头后,日子开始有点煎熬的味道了,必竟要打破自己内心十几年的仿古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虫子破茧成蝶,只是生命的进程,只需要忍受躯体的痛苦即可。但对人的思想,对一个行业而言,却决非易事,这会有探索、有艰辛、有痛苦,我想也应该还需要有一点点天份。
2002年,杨曦开始试着用了平面设计的理念创作了《佛在心中》 《平安如意》等题材。
前文讲过,2004年,苏州玉雕厂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关门了。
2005年,杨曦的新作《古韵》出世,并成功在天工奖上获奖。大家听到了新苏州玉雕的声音:仿古不泥古,元素是传统的,审美是创新的,是艺术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
苏州玉雕界一下子沸腾起来,边界打破,大家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2008年,苏州玉雕专业委员会成立。杨曦说,我从集体制的玉雕厂,变成了孤独的个体户,终于在这一年又找到了组织。
同年,苏州首届"子冈杯"玉雕评比盛事成功举行。
这预示着新苏派玉雕开始成熟起来。全国的爱玉人士,又把眼光,再次聚焦在了这座历史古城身上。
也是这一年,苏州玉雕成功入选国家非遗项目。
2012年,杨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
"在之前,虽然也在传承,但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职能,只是为了工作室的需要,在带一些徒弟,在传授一些技艺。”杨曦说,“但成为传承人后,更多的不是考虑工作室或营收,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传承之外,便是要带动行业,使其走上一个新的高峰。”
2017年,杨曦的两件和田白玉作品《秋雨江南》和《莲相》,被大英博物館收藏。这也是当代中国玉雕第一次走进,世界顶级艺术殿堂。
杨曦,1964年生于苏州,号南石。他的南石工作室,现就座落在齐门路上,距苏博大概有二里路。
杨曦作品的落款非常讲究,应该说对收藏爱好者来讲,是一种认真和负责。他亲自设计操刀的作品,落"南石"款;他主设计,由工作室完成的,落"龙"款;还有石料来自委托加工的,落"辰"款。
当然有些人只作亲工,他就只有一个款,有的人会有兩个款,但我的意思是,在这个物质社会,收藏回归作品本身是最靠谱的,有款的不一定是精品,没款的,也许更入君心。
好,这里是秋池讲珠宝,我们下周见。
我依然争取每周至少一节,每节大约六分钟,欢迎订阅关注,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