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育人》挑战赛第3篇
跟往常一样,女儿放学回来,他爸爸在收拾洗衣机的衣服,她也想来帮忙。最近我们有意让她也帮忙做一些家务,这样她觉得自己在家很有价值感和认同感。帮忙挂完衣服,又洗了自己的小内裤,来到厨房。说:妈妈,我可以帮忙你洗菜吗?
我说:“当然可以啊。那你要把袖子卷高一点。”于是她开始很有兴致的忙起来。又是帮我放碗筷,又是帮忙削萝卜皮。
我想着她这么想做也就没阻止她。等我炒完一个菜的功夫,回头一看,她萝卜皮也削完了,可是人不见了。
我就出去夸她说非常棒,可是还有一个萝卜怎么没有削完呢?
她低着头不敢回答,直觉告诉我不对劲。于是再次追问。
她眼泛泪光,我知道她在极度克制自己的情绪,把手藏在她的身后。
慌忙躲藏中,我看到她的小食指指甲壳被削了一块,当下非常担心,但是又不敢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她。
她爸爸看到,马上说到:这么大一个伤口,怎么搞得?叫你不要做你还做。
其实我也知道爸爸是非常担心女儿,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在孩子听来这更像一种谴责,让她觉得是自己做错事了。
于是,我抱过女儿: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碰到手的,你今天很棒,帮妈妈做了好多事情,爸爸没有怪你,爸爸其实是担心你才会那样说的。
听完我说这些,她终于掩藏不住她的哭声,开始大哭起来。可怜我的小乖乖,明明是我们没有好好保护你,没有提早跟你说如何安全的操作削皮刀,一心想让你自己去尝试。你却自责起自己来了。
于是我问孩子,为什么前面不敢告诉我们。
孩子有些怯怯的说:“因为妈妈看到我弄受伤该生气了”。听到孩子这么说时就感觉好像心口被重重的捶了一下,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平时的担忧、心疼和着急在孩子的眼里是“生气”。
于是我开始自我反省和回忆:孩子因为跑太快而摔倒时,焦急地说:“告诉你不要跑,这回摔了吧!”当孩子因为吃错东西肚子疼时,心疼地责怪:“告诉过你不要吃太多冰激凌,吃多了肚子该疼了,这回知道了吧!”看着孩子不舒服,妈妈恨不得替孩子承受,可是明明是关切和心疼,说出口却变成了责备和教训。所以此时孩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爱,而是压力。
想想我们在孩子受伤时说的话,用的语气,和气愤的表情,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错把自己的心疼当作了生气。
德雷克斯说过: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他们的解释能力却很差。在成人看来这是对孩子的一份苛责的爱,但是在孩子的解读看来这更像是一份谴责和压力。
作为父母,我们在表达对孩子爱的时候可以更加明显直接一点,同时更要注意我们的情绪、一言一行更是被孩子看在眼里。
我是风信子,一个正在被赋能并赋能给别人的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