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影儿 2018.6.30
毛姆在《刀锋》的扉页这样题词:“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人生漫漫,命途多舛,每一步都似行走在锋利的剃刀边缘,能够一帆风顺地穿越生命渡河者,自古几何?
《刀锋》为我们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之路:物质之路和精神之路。
物质之路是一条普世之路。书内的艾略特舅舅,伊莎贝尔夫妇,书外的芸芸众生。这样的人生就是谋取金钱、名誉、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的历程,这是由实用主义者、物质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组成的庞大的社会族群,同时也是编织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红尘万象的光影。
物质之路是幸与不幸?
毋庸置疑,幸福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说一群露宿在冬夜的街头、吸溜着冷粥的流浪汉比一群围坐在熊熊的炉火边吃着烤全羊的富人幸福,无论如何也令人难以信服。然而,万事皆有度。你若过分沉迷于这条物质之路,自我阉割了精神,也会在世俗、功利和实用的逼仄小道上陷入绝境--灵魂的绝境。
做为成功的案例,你可能会象艾略特一样,跻身于最豪华的上流世界的盛宴,但不久你就会发现,酒精、八卦、虚荣、谎言、欲望、无聊、厌倦甚至仇恨才是这些宴会的真正主人,所谓的华服、美食、高朋、金屋不过是针扎纸糊的舞台道具,它们能带给你的幸福象除夕之夜的烟花一样短暂和靠不住。这就是为什么取得了巨大世俗成功的艾略特依然死不瞑目--他巴望那张来自公爵夫人宴会的请柬就像巴望一张通往天堂的入场劵,最终等来的却只是忽略、鄙视、讥讽、怨怼和傲慢。
只要你把幸福全部押在金钱、地位、欲望和名誉--即你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之上,那个让你穷尽一生投机钻营、孜孜以求的“天堂”将很快会转化为你的“地狱”。
“他人即地狱”,萨特这句名言大有意趣。
赋予外界过多的权利,让他人有机会构筑你人生的“地狱”,这似乎是每一个“物质人”都难以逃脱的魔咒,原因在于,物质只能向外寻求。
适度的物质追寻可以接近幸福,但若放弃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寻,沉沦于纯粹的外在物质世界的迷津,则灵魂日趋干瘪、面目日渐鄙俗,终将堕入那张由光怪陆离的世俗社交魔兽编织的--“地狱之门”。
精神之路将我们导向何方?
精神之路和你读多少书、写多少字并无太多联系。一个靠卖弄学识为生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混迹江湖、沽名钓誉的“物质之徒”。
那些行走在精神之路的人,比如《刀锋》中的莱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都自带一种浓厚的孤独而纯洁的圣徒气质,他们不擅长在熙熙攘攘中虚与委蛇、营私结党,而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灵魂里寻找宁静和慰藉。他们安静地仰望星辰、感受阳光,又默默地反射着那曾经照耀在他们身心的上帝之光。对物质生活,他们的要求是简单再简单,因为他们想过的是仅仅是纯粹的精神生活,寻求的仅仅是纯粹的精神快乐。
正如莱雷所言:“(我要)平静地生活,有耐心地生活,有同情心地生活,无私地生活,节欲地生活。”
在这个浓墨重彩、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莱雷如一条清浅的小溪般宁静超然。他淡然地看待一切身外之物:财产、地位、名誉、身份,甚至家庭和爱情。他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摈弃世俗世界的沉渣,品尝精神世界的佳酿。
他笃信印度圣贤的箴言:“幸福不是隐藏在物质性的事物中,而是隐藏在精神性的事物里。”他博览群书、遍访圣贤,只为完成那最伟大的理想--自我完善。
行走在精神之路的人们脚步是轻盈的,他们不断地做着生活的减法--舍弃过多的物质、欲望、社交、浮名......舍弃的越彻底,行走在刀锋的边缘就越自如。
在生命的旅途中,人们都已经走得太累太远,最终需要的是回归自身、返回原点。唯有精神,可以向内寻求、自我完善,唯有精神,可以亘古不灭、超越时间。
今天读到一段话:没人知道生命会把你带往何处。或许它什么地方也不去。或许它并非前行,没有目标,没有意义。它只是纯粹的享受,能量的洋溢。那就是它的美,它的无限。
而那些扔掉了物欲的包袱,轻装上阵,于宁静处洋溢着能量,同时享受着生命的大美与纯粹的,一定是那些超然地行走在刀锋边缘的人,那些于黑暗处闪耀着精神之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