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個提問,說什麼時侯開始讀課外書的,課外書的意思是課本以外的書,小時侯流傳一種說法,「攏某好好讀冊,看這款啥米冊」 閩南話翻成國語是不去把書讀好,儘看這些不是課本的書,讀課本以外的書在台灣早期的教育是不被鼓勵的,尤其在平常人家裡。
我記得我是這樣回答的,我讀的第一本課外書是「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廠」,英國作家羅爾達爾的作品,那時侯在我就讀的國民小學的閱讀排行榜裡,它高居第一名達很長一段時間,小學四年級吧,我不想玩躲避球,而且也不喜歡去搶秋千了,我就去圖書館,在二樓的圖書館還可以俯看打躲避球的人。
我還想起我第一本買的課外書是小叮噹,是在超級市場買的,一本好像是五十元,央求媽媽買給我,當時我的月考成績開始考進前五名,所以媽媽願意買給我。
但其實我也有其他的買書管道,台灣在晚上擺攤的流動市集-「夜市」,常有賣書的小販把書裝在塑膠箱裡,那箱也能來裝青菜,放在鐵架上使人彎腰挑書,不會讓你蹲著看書,而是低頭取書的高度,賣音樂錄音帶(tape)也是,每週五或三的夜市,爸媽帶我們去逛夜市時,我就能順便帶幾本故事集回家。
之後,希望我再能想起一些兒時關於我和書相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