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总面积1688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全市辖5镇1乡2个街道16个居委会60个村委会。有汉、苗、布依、侗、彝、水等25个民族。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53.91亿元提升到128.28亿元,年均增长17.25%。财政总收入完成23.22亿元,2014年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8亿元,年均增长3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14.92%。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3100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2亿元,占GDP比重50%,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2.39倍、3.25倍和0.15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0.58亿元和97.48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5倍和2.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15018元和3886元增加到24521元和8244元,年均分别增长11.63%和15.41%。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7.75亿元增加到25.29亿元,年均增长35.89%。。先后喜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国家磷煤电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西部百强县(市)”“全省经济强县(市)”“全省文明城市”“全省政府服务环境优良十佳县(市)”“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全省同步小康示范县(市)”“全省同步小康达标县(市)”“贵州省磷煤电一体化‘511’示范培育园(千亿级)”“贵州省样板示范产业园区”“贵州省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殊荣,连续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成功跻身全省经济强县(市)和“西部百强”县(市)行列。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福泉是贵州开拓较早的地区之一。春秋为且兰国,秦汉设且兰县,隋唐为宾化县,元设平月司,明初建平越卫,继后或卫或道,或府或州,1913年改为平越县,1953年改为福泉县,1996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先人曾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现存有秦汉时期夜郎王竹多筒诞生地——“竹王城”遗址;有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贵州八达岭”的明代古城墙。为此,贵州省古城屯堡博物馆建在福泉(大夫第);有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载《中国桥梁史》、历经四百多年的葛镜桥(民间传说为仙人张三丰以“豆腐”砌成,俗称“豆腐桥”);有明代万历年间贵州总兵李应祥勒石铭功的高石头摩崖;有已传承600多年,原有18坛,今仅剩1坛的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黄土哨阳戏等。道教武当山内家功开山鼻祖张三丰在福泉山修道成仙等传说更为“古城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民间文化。这块古老的热土还是人才辈出的宝地。明初,平越卫指挥张信扶永乐皇帝登基有功,封为隆平侯;明清两代,共中进士40多人、举人100多人,有“一朝三翰林”的佳话;民国时期,有将军8人;抗战期间,西南交大迁址福泉办学6年(现福泉中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福泉担任校长三年期间,培养了很多热爱这块热土的专家、学者。建国以来,新一代英才更如雨后春笋,竞相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