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半个月前,线上线下各路商家都在营销广告:情人节怎么过?送什么礼物给心爱的Ta?
情侣游、西餐厅的烛光晚餐、电影院的暑期大片、戒指、玫瑰、巧克力……
在这个节日被过度包装与营销的时代,仿佛作为一只单身汪是件丢人、罪恶的事,没有收到情人节礼物也是件极其失落的事情。
普罗大众眼中的七夕是有情人的故事,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各种浪漫的“中式情人节”。
在古代,它并不始于情人节。
01 乞巧节
古时候,男耕女织是每个家庭维系生活、积累财富的重要生活方式。
女孩拥有一双巧手,就等于拥有了不起的技能,承载着家庭幸福的重要责任。
与此相关的节日便应运而生了。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以“乞巧”为主题,大张旗鼓鼓励女红技艺的精良。
这个节日在古代比春节还热闹。
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月下穿针是名副其实的“比巧”。
另外一个主题则是“乞巧”。
南北朝时代检验“乞巧”的办法是在翌日清晨,查看作为祭品的瓜果上是否有蜘蛛结网。
到了唐宋时代,发展为捉来蜘蛛放在一只小金盒内,第二天开盒观看,如果蜘蛛在盒内结出的蛛网又圆又正,就是“得巧”的佳兆。
明清时期还流行“扔巧针”取代,这一游戏同样是对女性耐心与灵巧的高度考验。
投影的样子像一把梭是吉兆,说明织女愿意赐巧给这位扔针人;如果像个棒槌,则意味着没有得到织女的垂青。
去年热播剧《延禧攻略》有一个情节:
乞巧节时,长春宫宫女纷纷投针入水,绣针如果能浮在水面就可以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以此乞求织女赐予一双巧手。
璎珞刚遭到裕太妃威胁,心绪不宁,绣针也都沉了碗底。一气之下,苦练四个时辰的乞巧,依久全部沉底。
后来,富察皇后亲自示范,一针落水,针浮水面,月影生花。
七夕节,是女性乞求心灵手巧、生活幸福的美好祈愿。
02 晒书节
民谚有云:“七夕到,太阳高,晒书晒衣好。“
七月七日,因正直夏秋之交,适宜的日照下为爱书、衣物杀菌,既避免潮湿、生虫,还趁机温习了书本。
相传,魁星主掌考运,所以读书人又把七夕节叫做魁星节,又称“晒书节”。
《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郝隆晒书”的典故: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别的人纷纷搬出书籍晾晒,唯独郝隆袒胸露乳晒肚皮。
饱读诗书,满腹墨水,晒肚就如同在晒书一样,郝隆的回答讽刺、幽默又不乏文人意气。
同样,爱晒书的名人还有司马懿。
三国时,司马懿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猜忌。为求自保,他便装病躲在家里。
七月初七这天,司马懿仍依照往年习俗在家中晒书。
忽然天降大雨,嗜书如命的司马懿一时忘了自己在装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书。
此情此景被一名侍女看到了,司马懿立马叫夫人将这名侍女勒死灭口。正因为此,连最狡诈的曹操也被他欺瞒过去。
郝隆晒书,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心。
司马懿因嗜书,逢大雨收书而露马脚,差点坏了大事。
在古代,读书是普通老百姓改变命运的最低门槛,也几乎是唯一的门槛。
读书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气自华,是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家国的命运。
这句话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
七夕晒书的传统,读书人爱书、惜书的美德,对文化与知识的敬重,我们这一代人应继续传承下去。
03
七夕节,孩子们还会玩一种“磨喝乐”的娃娃塑像,泥塑彩绘的惟妙惟肖小土偶,寓意“宜子”“宜生”。
吃节令食品“巧果”,用面团捏成各种花样,在油锅内炸得酥脆的小点心……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代诗人杜枚把七夕节女孩们嬉戏的场景,和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神往刻画得栩栩如生。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不只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
它更是一个关于进步、关于求知的节日。
七夕,不只是浪漫的,还是励志的、向上的、智慧的节日。
这一天,你可以为自己买一束美丽的花,也可以给亲爱的家人做一道新学的菜,还可以静下来慢慢品读一本书……
如果你有孩子,陪Ta一起做一个拼图游戏,和Ta一起完成一幅亲子画画作品,与Ta共读一本好书,未尝不是好的选择。
这个节日,愿你少秀恩爱,多秀智巧;少晒礼物,多晒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