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讲述的是韩国银发打工一族。现在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寿命更长成了现代人类的标志。全球各国也进入了老龄化现象。那么,如果退休年龄男性以六十岁计(女性五十五岁)、平均寿命按八十五岁计的话,退休后我们将闲赋二十五年;如果能活到九十岁,将闲赋三十年;如果活到一百岁,将闲赋四十年。而实例是女性寿命更长,也就意味着,女性闲赋的时间也将更长。
相较韩国银发打工一族,国内的老人则幸福得多。每天早上与我一起游泳的人们,几乎都是六十岁以上的朋友,他们每天全部的生活内容,除了带孙孙,便是养生、锻炼、出去旅游。但其实,这样的生活几年是新鲜的,几十年,尤其是孙孙们长大后,便真正闲在家里时,会是什么情形呢?
闲赋是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呢?
我们在年轻时,累得不行时,总是羡慕那些不用上班、退休在家的人的: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有退休工资,也不用担心生活费用,什么工作都不用承担,更没压力可言。锻炼身体、养生、闲逛、到处玩,成了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也许被我们忽视了,那便是人所具有的意义感。
如果一个人生活中无法获取到意义感,是很可怕的。
我一位忘年交朋友告诉我:待熬到了退休,回想起来,还是觉得现在充满了“时代需要”。是的,一个人如果拥有被需要感、拥有意义感,活得会很得劲。这份得劲,便是一种幸福。
那么怎样才能让退休后的生活充满意义感呢?
我去年有幸到了福建双溪古镇学画画。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乡村。因为政府的的扶贫项目投资开发,修建了一个大型的安泰艺术城。吸引了全国、及至全世界的人们来此学画画,也带动了地方各类经济。乡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也开始学画画了。
我的一位政府机关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农村里,最缺乏的便是科技力量与资金。年轻人不堪忍受父辈们的生活方式,成年后都选择了离开家乡,出外打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年人与小孩。大量的土地荒芜。
而城市里已退休的年轻的老年人们,曾深受陶渊明影响的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更能体会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于是,纷纷开始向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
甚至一位从小看我长大的八十岁的老阿姨,当我告诉她我的梦想时,她马上说,我也愿意去,你退休了一定带我去,我原来是医生,可以给当地人治病。
那么,我们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中,可不可以拭想一下,组织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已退休的年轻的老年人们,政府给予政策,让他们可以来到农村生活与再工作。当然,他们的工作任务以自愿为主、以帮助当地人为主,但是需要提供基本并完善的生活保障。让他们的退休生活与养老生活能为我们的新农村发挥出自己的余热,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他们在城市里所积累的知识与眼界,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让他们的闲散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并安全地投资。也不失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
我曾经的同事,小时候生活在毕节一个大山的农场里,但是她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作为一个农场,大量的走资派、臭老九们被下放到了这儿,这些人在工作之余便开始教周围的小孩们学习,影响了整整一批小孩的成长。这些当年在农场里疯跑的小孩们,成年后都成了精英。
那么,已经退休了的无论医生还是教师们,是不是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并潜移默化孩子们,让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智扶呢?这些曾经城市里的精英,五十五岁或六十岁,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实在还是太年轻太年轻的,他们完全可以身体力行地、并且他们也愿意去发挥余热的。甚至不能叫余热了,他们的经验与学识,到了六十岁正是达到了颠峰时,如果不能利用起来,真可谓一大损失。
如果能将这样一种新型的、老有所为的养老方式,推广出去,那么我们的农村将会得到翻天覆地地变化,我们国家的整体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我们的老龄化社会的大批老年人们,也不会一旦退休,便成为了“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了。一举几得!
这是不是值得我们相关政府部门去做一个调研并制定一个可实施的政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