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多的方式描述怀念,我那不特别的方式会不会显得无力?如果太多的人怀念北京,我那不特别的地方会不会显得苍白?
最直接的方式是和最亲近的几个朋友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一句:“真的好想北京啊”,估计收不到什么反馈。再补上一句表示程度的佐证,“每晚睡觉前都会想好久”。朋友或许会问,“想些什么呢?”,我却怎么都答不上来,最后也只能是玩笑收场,“火锅烧烤麻辣烫吧”,“哈哈哈哈哈……”。
前几天在吃到一家难吃的肠粉时试着给表妹描述过我的感受(因为大学门口以前也有家买肠粉的小摊)。“像是一团雾”。“谁都是这样,谁都会怀念最美好的时光”,她似乎没有很在意这种再普通不过的情感。“不完全是美好的,是一团有很多味道的雾”,我想描述的是一种不具体的抓不住的但又像雾一样轻触感官的东西。“我对合肥的感情也是这样的”,于是她开始了讲述在合肥的故事。我在心里觉得,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我的怀念,什么故事都想不起来。
昨天表妹去了可能入职的医院(在铜陵)探探环境。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下着小雨,空气湿凉,有种初秋的错觉。她说她在回程的某一个瞬间,突然好想合肥,她苦笑着说,“我可能有点理解你想北京了”。我也苦笑了,因为我还是找不到故事来继续对话。
作为一个对环境不甚敏感又反应迟钝的人,我离开大学,甚至离开北京都没有什么感情波动。那时暑期的实习,和室友的旅游,对研究生生活的幻想,填充了整个物质和精神世界。在从湖南旅游返程的火车上,车窗略过几家农舍,不经意间我被狠狠的刺痛了一下。那时我写下“南方的雨 南方的天 南方的房屋 南方的人。突然想起,怕是再离不开南方了,四年的大学,北方的一切,真切的,在乎的,求而不得和求而得之的,最终也只能被赋予“经历过了”的意义。像一个好认真好认真的梦。”
在南京的半年,基本上不会想起北京。也在周末回过两次北京,每次也都回了华电,但都没有很多触动。第二次回北京的时候已经入冬,也是第一次对北京冬天的寒风有了对比性的认识。似乎目前为止,北京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经历过的”城市。没有归属感,也没有怀念。
学期结束后,临近过年,我大学室友从武汉来南京找我玩。那两天天气不好,我们除了冒雨在几个室外景点逛了逛,其他时间都在室内商城。也或许就是这次“阴暗”的经历,“黑化”了我对北京的记忆。室友是过去的室友,阴雨是过去的阴雨,在不清晰的记忆里,很容易的混乱了时空,给原本清明的北京记忆,添上了一点伤感的味道。
真正的持续性怀念开始于几个月前,和发小住在农村老家的时候,夜晚无聊的交流活动,比自己认识的美女。我是个现实的人,轻易不会整理记忆。一旦图片和文字将我带回某段记忆中,又会深陷入那段记忆中,颇有把记忆当现实的意思。
萌生回北京实习的念头是在一瞬间,那时怀念北京确切有一段时间了。可能是太久的情感累积让我在产生念头的下一秒就决定下来,我要想办法回去。联系实习单位,联系住处,和家长商量,瞒着导师……几乎在一个晚上就安排好了所有内容。第二天新闻,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复发,第三天,封区,第四天,回龙观检测到病毒……失落感没有念头产生时的激动感那样强烈,甚至都没有一个很明显的波动。只是在每晚“例行”的怀念环节里,厚厚的添了一层。
怀念像是藤蔓,从一个节点出发,回溯着延伸。先是在湖南和室友的时光,再是实习的时候,再往后,就是一整张大网,还有雾,还有微凉湿润的空气,还有寒风,还有夜空,还有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