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的运动是被动的,由脊柱带动或者下肢带动其运动,在调整骨盆时采用脊柱策略或者下肢策略都可以。
以足跟做箭头
1、骨盆前移评测——侧面观察前足和后足的比例
前足——第五跖骨基部和外踝下方的点之间的距离;
后足——外踝下方的点到足跟之间的距离。
作者的临床经验提示:
后足和前足之间1:3或者1:4的比例可提供有效的支撑。1:5或者更多,表示对身体背侧的支撑不足。进而导致后表线紧张,还常常伴随着膝盖或骨盆的前移,使更多的重量转移到前脚,使得后表线更加紧绷。在这种情况下,当你试图在双脚上方调整髋部,会使受试者没有安全感。
在对客户进行评估时,要让受试者保持自然站立状态。
2、足踝部放松
A:顺着足跟方向放松足底筋膜;
B:向下朝着足跟放松小腿后侧浅层筋膜;
C:一手固定跗骨的前面,同时使足跟在握成杯状的手形里做内翻和外翻动作来松动足跟,(提示:足和小腿呈90度的状况下做)
3、在很多顽固的病例中,可能有必要进一步深度放松踝关节的韧带——缓慢深入地从每个踝的拐角处斜向跟骨的内后角。(这个对操作者的要求特别高,准确定位和一定技术。足部28块骨骼包括胫腓骨、33个关节、112组韧带。)
4、在策略上,上述过程应优于任何其他针对骨盆前移的处理方案。
“特快列车”和“普通列车”
1、特快列车指的是浅层肌肉,且跨过多个关节;
普通列车指的是深层肌肉,只跨过一个关节(在前臂和小腿有一些特列)。
2、跟腱和腓肠肌形成跨越膝盖和踝关节的浅层“特快列车”肌肉。腓肠肌能参与跖屈和屈膝。
脱轨
1、脱轨是解剖列车规则中的例外,用来解释软组织和动作的功能。
2、举例腘绳肌和腓肠肌(附图)
腘绳肌和腓肠肌既独立又相连,从解剖上,在腘绳肌的远端和腓肠肌的近端之间有强大的结缔组织筋膜相连。
3、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在膝关节两侧互相交集,膝关节伸直时,后表线是一个整体,屈膝时后表线并非整体,因此膝关节是后表线处理的核心位置。
4、实例解释:捡起落在地板上的钥匙时,屈膝比直膝容易。膝盖的微弯曲就足以让脊柱和髋部明显地增加前屈幅度。
解释是:即使轻微的弯曲也会松动平结,使后表线上下部分失去连接,连续的后表线不容易前弯,不连续的后表线则容易前弯。(附图9)
远端腘绳肌
1、如果将腓肠肌的近端和腘绳肌的远端接口绑紧,造成的结果通常不是弯曲的膝盖,而是从侧面看时,胫骨似乎落在了股骨的后面。
2、纠正上述操作技术需要一定的指力和耐力。
3、具体操作:受试者侧卧位,屈膝90度,五指呈钩状,手掌面侧向,在膝盖后面进入腘绳肌,在其肌腱内“游走”,直到腓肠肌的近端,当在腘绳肌肌腱的内侧上慢慢移动时,同时让受试者做伸膝屈膝的动作,当这个动作有效完成时,会使胫骨在股骨下向前移动。
4、提示:手指在腘绳肌肌腱间侧向移动时,避免对腘窝处施加压力,此技术不应该产生任何神经疼痛或扩散的感觉。
腘绳肌的分离运动
1、腘绳肌是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统称。
2、膝盖屈曲时,半腱肌半膜肌使胫骨内旋;股二头肌使小腿在股骨上外旋。要分解这些动作,两部分的肌肉必须能独立活动。
3、腘绳肌分离操作
侧卧屈膝,顺腘窝上部,缓慢地朝向坐骨结节移动,小心地停留在两组腘绳肌之间的“峡谷”中。(使用按摩油)
腘绳肌三块肌肉汇集处离坐骨结节的距离因人而异。
4、腘绳肌的作用:在膝关节处是拮抗作用。
5、腘绳肌有很多的激痛点,,激痛点越多,肌肉缩短的程度越严重。首先解除激痛点。
6、单纯地对腘绳肌的拉伸处理并非良策和上策。先解除激痛点再拉伸。
7、腘绳肌的处理需单独处理,半腱肌和半膜肌一起处理,股二头肌单独处理。
8、在健康的个体中,前屈体式时,股后肌群最先做出反应,其次是臀大肌,最后是竖脊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