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座8.24万平方千米的“山城”。
在这座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关注着大街小巷里流浪着的灵魂,他们用爱心搭起遮风挡雨的棚屋,温暖着这座山城。
爱心是恰好遇见,是温暖呵护
傍晚六点,下了最后一节课,凯凯顺着人流走向宿舍楼,手里拎着的是三只猫的晚饭。
宿舍楼院子的角落里,窝着一只纯白大猫和两只刚出生没多久的花白小奶猫。看到凯凯走过来,两只小猫从妈妈身边爬起,“咪咪”叫着跑到凯凯身边,围着他绕圈,嗅嗅味道、蹭蹭裤腿,蹿起来扒在腿上。凯凯蹲下身,在猫碗里添进新猫粮,又用鞋带逗了一会儿小猫才离开。
“我是在草丛里看到这几只小猫的。那天下着雨,猫妈妈傻傻地带着刚出生的小奶猫在草丛里淋雨,怕它们冻着,我就把小奶猫带到了室内。”说到猫妈妈,凯凯语气里透露着无奈,“这猫真的傻傻的,这不是它生的第一窝小猫了,之前一窝被抱走了,一窝死了,这次我就格外留意了一下。”
凯凯把小猫刚刚带回来的那天,小猫还没睁眼,瘦小的只有一只手掌那么大,被淋得全身湿透,在怀里瑟瑟发抖,还时不时发出几声虚弱的叫声。
凯凯将两只小奶猫放进了暖脚宝里面,试着慢慢恢复它们的体温。感受到温暖的小奶猫渐渐安静下来,在暖脚宝里面睡着了,整个身子都缩在暖脚宝里面,只露出两个小脑袋。
待小猫状态看起来恢复不错后,凯凯在网上买了个蛋挞猫窝。给大猫一家在院子里安了个新窝,大猫带着两只小猫住了下来。
“猫粮都是拿我自己的生活费买的,也有没钱买猫粮的时候。那时候我就在老乡群里和学院群里众筹,大家一块两块十块二十的凑,大家都挺关心小猫的。”
一个温暖的蛋挞猫窝、一碗猫粮、一杯水。这是三只猫的新家,不用挨饿,不再受冻,她们一家将在这里度过这个冬天。
(因保护受采访者隐私,“凯凯”为化名)
爱心是岁岁年年,是不问回报
“800多只猫猫狗狗”“两千元的退休工资”“四万元的月支出”“六十五岁”“三十年”……这是关于陈泽华和她收留的“孩子们”的信息。
在罗家塆的一条小巷里,青苔红泥,陈泽华和她孩子们的小屋窄小不堪,家徒四壁。
四周是闹市,满是商铺小摊,一个穿着朴素的阿姨辗转在小巷间,几辆轿车停停走走,找不到合适放车的位置。
沿着小巷往里走,锈迹斑斑的铁门半掩着,远远就能听见狗吠声。两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放着大大小小的猫笼狗笼。
从陈泽华收养的第一只流浪狗算起,至今已经有个三十个年头。
陈泽华把流浪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打疫苗、照顾饮食起居……三十年,从未改变。
陈泽华一个月有两千块钱退休金,除去给孩子们的支出和雇佣工人的开销,留给自己的少之又少。罗家湾的小屋没有足够的地方,陈泽华海给流浪猫狗在山上租了1000平米的住所。而陈泽华因多年劳累积累的腰椎病,只能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来治疗。
孩子们需要“一日两餐”,看似比“三餐”省心,但这两餐却占据了陈泽华满满一天的时间。清晨六点半起床,从准备到结束,一抬头,便是凌晨一点的满天星辉。
正是因为这样,许多爱心人士在白天给陈泽华发的消息,总是在第二天起床后才能看到陈泽华凌晨两三点回复的消息,最后一条一般是雷打不动的“现在才喂完狗狗,见谅,陈泽华”。
陈泽华去医院看腰椎病,在罗家湾照顾流浪动物的就只有谢阿姨。
四周狗叫声不绝,一个笼子里七只小狗崽的“呜呜”声几乎被淹没。
谢阿姨就坐在半个塑料桶做成的板凳上,拿着奶瓶一只接着一只地给小狗喂奶。小狗吃奶吃的很慢,只是在它们身上谢阿姨就花了近一个小时。
给小狗喂的是混着米粉的牛奶,大狗们吃的就是货真价实的大米和猪肉。
“现在肉好贵的哟!”一百斤一袋的大米,一天就要消耗掉三四袋,每天的肉钱也从来没低于过200元。
“花了太多钱了,家里没人愿意帮忙。”谢阿姨带着些许无奈摇着头,“婆婆(陈泽华)的家人对她的行为都不是很支持。”
“为啥有钱不捐给山区的孩子?”
“那些旧衣服为啥不捐到乡下?”
重庆医科大学的李瑞第一次去看望陈泽华,邻居阿姨接连的两个问句就这样一下“怼”懵了拎着一大包旧衣服的他。
整天的狗吠,难闻的气味,这些都不难想象到街坊邻居对陈泽华的态度。
亲至亲人,近至邻居,陈泽华因为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渐行渐远。
这三十年的朝朝暮暮,陈泽华几乎都是与她的“孩子们”为伴,她所付出的,失去的,都一一化成了无言的守护与陪伴
爱心是心之共鸣,是与之并肩
从今年十一月起,一条关于六旬婆婆救助800条流浪狗的说说在QQ空间和朋友圈里流传开来。
这条说说是由重庆科技学院大二的女生刘苏颉撰写的。11月初,她从她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了婆婆的故事,“刚听到的时候是不相信的,一位年过六旬的婆婆怎么能够照顾800多条狗狗。
看到照片后,第一反应是震惊,然后是感动。”出于感动和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到婆婆的心情,她写了这条说说,希望能够号召到身边的朋友加入到关注婆婆的行列中去。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说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多热心人士都找到她来了解婆婆的近况。
来加刘苏颉的人越来越多,想到可以把热心人士的力量集结起来,刘苏颉建了一个名为“关爱流浪动物小分队”的QQ群,迄今为止,群里已有128位成员。
“建群的目的也不是全为了帮助婆婆那里的狗狗,大家知道哪里又流浪动物然后分享出来,多一点人知道就多一份帮助,并且大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交朋友、献爱心,我觉得挺好的。”
在群里,有来自各个大学的学生,也有已经工作的白领,大家自发在群里组织去看望婆婆和她的狗狗,分享婆婆和狗狗的故事。
重庆医科大学的学生李瑞,起初在看到消息时还对故事的真实性存在疑问,去一探究竟后发现事情竟比想象中还要复杂。“帮也不知道从何下手。”面对流浪动物在罗家湾的居住环境,李瑞发出感叹,“除了带点旧衣服和米,其余的什么也做不了。”
11月24日下午,微雨。“关爱流浪动物小分队”里约好一起去罗家湾看望流浪猫狗的朋友如约而至。
大包小包的旧衣服堆满了屋檐下的空地,还有两大袋新的棉絮,这些都是他们收集来帮助流浪猫狗过冬准备的东西。相同的触动,相似的感受,让他们在这条路上,一起走着,一同奉献着。
山城的路弯弯绕绕四通八达,爱心让他们成为了一路人。
冬雨寒凉,人心温暖,让流浪的灵魂有家可安,是他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