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够时间够的时候,就旅行,不够,就先读书。灵魂与肉体,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在别处,否则,人若是在一潭死水里溺得太久,就枯萎了。”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当书籍和旅程越积越多,就算没能厚积薄发,眼界和格局也总会随之大一点儿。
平常心要以见识多广为基础。当沸点越来越高,人慢慢就变得淡定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心有余力,再和一万个有料的人聊聊天,堪称完美的精神生活。
——以上摘自《趁早》(王潇著)的“吃喝玩乐见真知”这一篇章里。
这本书分了两口气来读完的,一口气是在吃早餐前,一口气是在吃早餐后。
吃早餐前,书籍就象正餐前的佐料,打底的营养品,不会吃饱,但会让进入正餐时就不会囫囵吞枣似的急于填饱肚子的事件发生,书里一个又一个故事,一句接一句名言,缓缓地入心入脑,总觉“文有尽而意无穷”。
吃早餐后,先忙乎了一阵洗收晾衣服被子的杂事后,再坐下来继续阅读,已然是酒足饭饱后的一根烟的境象,让烟雾缭绕着整个身体,思绪却恣意。仿佛已在跟书中一个个有料之人谈天说地了。
不作任何计划的周日,将时光这样消遣,惬意也不过如此了吧。读书和旅行,我都喜欢。旅游,我并不喜欢一个人在路上,但在书里的遨游之旅我更喜欢一个人。
去年年初写了个读书计划,跟着同读,涨了不少见识,可总觉得连读书都要跟一个个目标挂钩,不太符合我这不受约束的自由散漫的随性。但我还是完成了既定要求。
今年年初也写了读书计划,可截至目前读的30本书里,有三分之二不在计划中。读书的时间更是没有每月每周每日一读,而是何时想读就读,常常花几个小时把一本书读完,以解饥渴之后,再何时想看就再拿起。结果客厅里、卧室里、餐桌上、琴桌上、沙发上都是零零散散的卷起的书……
我可是他人眼中自控力、自律性很强的人,这么看来似乎很有差距呢。要改吗?没太大决心,就觉得每到某天一本本拾起书把它们放置整齐的时刻,似乎有种俏皮窃喜之意。
正如同现在的我没给自己定下什么远大目标,当停下脚步整理自己时总能发现转变点,甚至是闪亮点时,那刻,心里是畅快的。
成功人士有成功人士的活法,我再平凡再普通,也有自己的活法,安然则已。
还记得:《天道》里的他,一年里从不主动联系过任何人,而对无意中闯入生活里的人和事,面对处理得宠辱不惊,很多事情都在运筹帷幄中,无疑他就是天人,但惊天动地的爱情,得到与失去都那么的惊心动魄,却无法料到是这样的开始和结局。他的生活仿佛又返回到原点,曾路过的人和事烟飞云灭,好像什么都没留下。他变了吗?他期待的理想生活在感受了这么多之后还能是他真正追求的那种状态吗?旁人无从得知,即使知道,也无甚意义,因为他人的生活与你无关。重要的是,你活得明白吗?
芸芸众生,回眸刹那,看到你的浅笑,一直都在,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