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从小怕父母失望,怕出错,怕给父母带来麻烦,自觉、懂事,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原生家庭无法给孩子强大的支撑,没有家庭的支持,孩子一般不自信,成为做事的习惯,也就无法承担重任。
“原生家庭”这个词,似乎天生带着疼痛感。越来越多的人找到自我潜意识的根源,找到自己童年甚至少年时期的经历,给自己的影响。在意别人的眼光,生活在别人的语言里,生怕自己出格被人诟病。即使自己已经很优秀了,却从不敢于相信自己,不敢展现自己。
《原生家庭》中讲到,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那么对他来说,想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几乎不可能。负罪感会让他怀疑人们是否会相信他。长大以后,受人猜疑的感觉依然存在,所以他们会刻意回避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去流露任何感情。
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无力掌控,一地鸡毛,都是原生家庭的错,让自己长成这样,常常报怨“为什么别人父母那么好,我太不幸了!”
原生家庭的伤痛,不止是身体创伤,更多是精神创伤。
不论什么阶层,就算你拥有成功、权力、财富,都不能抵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许多人都在受着原生家庭的苦。
看李笑来老师的书《时间的朋友》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在几百人的课堂上问了一个问题:人们有时候不由自主会升起自杀的念头,如果你也有过自杀的念头(哪怕是一瞬间),请你诚实地举手。几乎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许多名人也曾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你不是唯一。
姜文曾坦言:“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处不好与母亲的关系。”“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他想办法取悦母亲,可是母亲却从未在意,曾一度缺乏自信,母亲成为他一辈子过不了的坎。
董卿也在很多场合说到过自己父亲对自己过度的严苛让自己做事追求完美的尽乎苛刻。
在《自私的父母》这本书中,列举了十项最容易使你受伤害的信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必须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如果在人生早期,你得到了来自家庭、身边重要的人的充分认可,你就会建立起足够的自信,认为总有人会接受你、鼓励你、支持你。
如果你没有得到这种基本认可,或者必须做某些事情才能得到认可,你会很容易受伤害,这就等于别人换了一种方式说“你不够好”。
如果你在家庭中,得到无条件的爱与包容,鼓励与支持,那么你就很容易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如果你没有得到父母基本的认可,那么你会很容易给自己下结论“我不够好。”
曾有人统计在家庭中受到的伤害主要有:
1、有的父母从来不表扬孩子,甚至会刻意贬低他们,有的甚至说他们是“笨蛋”,“连小事儿也做不好”
2、每每将别人家的孩子放在嘴边,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只看到分数
3、有的父母对孩子关心太多,舍不得让孩子做哪怕一点小事儿,孩子永远长不大
4、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希望方向,自已实现不了的愿望全放在孩子身上,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一切要听从自己的安排
5、有的父母处理不好自己的婚姻,而把孩子做为挡箭牌,让孩子对婚姻失望,即使长大也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
很多人不喜欢父母,甚至恨父母,只想逃离不幸福的家庭。多年以后自己却慢慢长成了父母的样子,正在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感情的出口只有两个,要么外攻,要么内攻。
正如那句话: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或者内伤自己。
真是世事的轮回吗?你惊了吧,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潜意识的自己在指导自己的一些行动,你掌握的东西比你意识到的要多的多!藏在冰山下的内容有许多是你自己也看不见的,内化到了你的行为里,思想中。
对待原生家庭有不同的态度。
1、自己的问题都是自已的家庭惹的祸,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出不来
2、回避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以为一切都可以在时间的长河里流走。
实际上,每个人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他们很多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关爱。我们比父母一代受到更多的教育,有更高的认知,我们要做为自己负责的人,进行自我成长。
“当你把父母的感觉当作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觉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你需要常常深思、觉察、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你就是个宝藏,你发现了,才有机会改变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看见自己的问题是疗愈的第一步。
不要让原生家庭为你的不想成长背锅。
看清自己的问题,面对问题,接受过去的事实,进行新的尝试,超越创伤,那么你的人生才能开启新的航道,你将面对一个崭新的自己。
如同纪伯伦的诗句:“珍珠,是痛苦围绕沙粒建造的庙宇。”
自己一家人的哥嫂都是普通的工厂工人,没有文化,生活一地鸡毛,常常为了哥喝酒闹事儿而大打出手,然而在这样的环境里却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女儿,女儿懂事,学习用功,也许是上学时经常在姨妈家住,受到姨夫,表姐的影响较多,考上了大学,曾与侄女聊天,不要受到父母太多的影响,面对幸福和婚姻要有自己的看法,父母的方式并不是唯一。
她很清楚父母对她的影响:
“从小就没看到过他们好好谈话,也没有学会怎么表达,每次看到的只有他们的争吵”。
然而读书让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她知道,自己的路要自己选择。后来在外上大学很努力,现在在无锡上研究生。
她说:“我有时也很自卑,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可,不喜欢小时候的自已,胆小怕事儿。”可怜的孩子,我一直是知道的,因此每次见到她都会好好夸夸她,看到过她眼睛里的光。
“但我最终只能自己认可自已。我认识到,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父母跟不了一辈子!”真是个有智慧的孩子!
能看清现实又能为自己负责的人,会越活越清醒,向真实的自己靠近。
我也曾与嫂嫂聊天,孩子上大学了,特别又是女孩,大人也要跟上孩子的成长,和哥的婚姻要好好经营一下,既然后半生不想换了,两个人就要好好的,孩子上学去了,天天面对的也只有你们两个人。一则让在外的孩子放心,二则,女孩将来有了男友,岳父母的形象也会给女儿增加力量。然,嫂子不懂,话不投机半句多。只得祝愿侄女好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将来有个好的家庭得到温暖。
原生家庭的伤只能自己疗愈。然,伤口是阳光照进心灵的地方,活成自己的样子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方向。人类的进化,也是在这反思、改进、再反思中进行的吧。
在中国的一般家庭里父母都比较专制,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关注、被尊重是很稀缺的,一般情况下,孩子是父母的产品,是表达自己虚荣心的方式。当然现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父母学习能力加强,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许多人更加尊重孩子,看见孩子,那么他们是幸运的。
如果你正好是不幸的那一个,也不要悲观,因为父母的一生不代表你的一生,当你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努力看到自己,不要把原生家庭的伤害作为你不成长的理由。
家庭无法选择,它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小世界”,长大的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努力的方向,选择走出家庭为我们设的限定,去拓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大世界”。在成长中看见自己,心智成熟的过程,就是从“小世界”走向“大世界”的旅程,这是一条父母没有走过的路。
你要不断地学习,摆脱以往的经验限制和父母加在你身上的枷锁,开启属于自己的内心成长模式,像斯科特《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自己走向成长,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让自己和孩子,成长为每个人自己的模样。

我是如风约你同行,加入我的会员,让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