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看村里娶媳妇,感觉娶媳妇是天底下最好玩的事情。因为那天不仅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看娶的新媳妇,还能看吹响器。
五六个人组成的响器班,笙、箫、喇叭、号笛、锣鼓铜叉,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单是吹响器这项就足够爱玩儿的小孩看得美不胜收。那响器班从早上八点能吹到日头偏西。吹的是不重样的花式,唱的是不重样的剧目,耍的是不重样的把式。那时候没有电视,看电影也是数着日子过,权当娶媳妇看做是村里的一个“春晚”。一家娶媳妇整个村庄都充满喜气。
响器班展示的各种才能让村里人耳目一新,围观的人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老少爷们的齐声叫好让响器班的人腮帮子都快吹破了。下次轮到谁家娶媳妇,当然也会用这多才多艺的响器班。
娶亲那天,施主一家人忙的是不亦乐乎,贴囍字对联;拉桌子板凳,锅灶,碗盆;照拂帮忙的邻居大婶在水池边哗啦哗啦地洗碗。那场面堪称壮观,盆盆罐罐摆满一地。小孩子在周边奔跑起来,不小心打破个碗是常事。
请来的厨师,腰里束着围裙,嘴里叼着香烟在那里精心地给大鲤鱼开肠破肚。真担心那烟灰会弹落到刮好的鲤鱼上。刮好的鱼肚雪白,睁着一双死不瞑目的眼睛静静地躺在大铝盆里,静等人间那场佳宴。
临时围成的灶台喷着旺旺的火苗,灶台上面的大锅里沸腾的热水煮着一块又一块的猪肉,适当的佐料散发出固有的香气,香气弥漫了大半拉个村庄,嘴馋的人不由得使劲吸溜了一下鼻子,真香,好像要过下嘴馋的瘾。
笼棋里摆满了红烧肉,酱肘子,清炖大鲤鱼在灶火的锅台上冒出阵阵鱼香味。小孩子喜欢吃的糯米红枣甜碗足足能让仨小子争得面红耳赤,碗底朝下……
主人请上问事的喜总,这一天喜事的铺摆全靠喜总一人当家,什么抬盒子;封喜盒;封坛礼;开坛礼;礼金的多少全都是喜总一个人说了算。那时觉得当个喜总真好,有那么大的威望和权力。
那时候的日子都不富裕,封坛的礼金也就是十块八块的。不像现在,上车礼,下车礼,改口费,一要就成千上万,娶个媳妇就好像家里决开了花钱的大口子拉不住那花钱的大闸门。
那时娶媳妇,都是用马拉车,赶车的虎大爷是个好把式,老早地套好车马,枣红马身上还戴上大红花,车上扎有席敞蓬,敞篷两头挂上红帘子,新媳妇坐在马车里,娇娇羞羞,影影绰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新媳妇穿着红色的大褂子,蓝色的裤子,红缎子鞋上扎着粉蓝色的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
村上的老头老太太夸赞着新媳妇长得好看,说是这家的老人好积幸,才娶了这么好看的儿媳妇,老老少少坐在院子里的酒水席上,连吃带喝,说着这娶亲的小子咋长这么快,眨眼的功夫就娶媳妇了,人上哪不显老呢?光屁股娃娃娶上媳妇好像都是弹指间的事情,他们感叹着光阴的流失。
人们说着往事,嘴角上吃得流油,相互间的谈话都带着喜庆。主人一边给客人敬酒一边说着吃好喝好的客套话,一派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气氛充斥在整个农家小院里。
时光匆匆三十年,三十年里乡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每一处变化里蕴藏着那了不断的乡情,一颗童心也就时常追随着那儿时的梦漂了很远很远……
作者简介:徐雁,河南商丘人。喜欢写作,网络平台曾发表作品六十多万字。《当代作家》《文学百花园》《中国作家网》《天津散文》《中国乡村杂志》《木兰文学》鲜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