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活着》是超越现实的文学创作,现实中不可能真的有人一个人会经历那么多苦难,还会有活着的勇气。也许吧!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的大陆上,即便是那个年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过的很苦。但是我想说说我对那个年代苦难的记忆和理解。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80后,出生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即是那个苦难年代的亲历者,也是改革开放这段伟大历史开端的亲历者。
有人说80年代的社会已经离苦难很远。是的,对于靠近南方或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的确是这样。但是像我这样生活在大西北农村的人,80年代依然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白面馒头那是奢侈品。吃肉那是过年才有的事情,平时是不敢奢望的。
我的奶奶今年80岁了,父辈们也大多都是从那个苦难年代过来的,闲话家常的时候听过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故事。我只是想说,如果你读过余华的《活着》,你觉得福贵经历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依然坚强的活着,感叹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时,其实那个年代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西北这块无边广大的土地上每天以更加悲惨,更加离奇的方式上演着,而活着也是这块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全部意义。
而现在,每当我送我姑娘去学校的时候,看着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小脸,不禁会发出一声感叹,出生在21世纪的孩子们,真幸福!他们从来都不会知道饥饿的真实感受。当我讲起爸爸小时候晚上经常都没电,蜡烛和煤油灯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时,我姑娘抬起脸,认真问我,“爸爸,没电就不能看手机了,是嘛?”
“额!是的”
我满脸黑线,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和描述我小时候很平常的事。诚然,我们之间是有某种代勾的。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觉得脑海中关于过去的记忆是真的吗?
我周围的一切变化太快,快的让人恍惚。去年镇上还只是零星的几座楼房,夜晚也只是零零散散的灯光透过窗户,点缀着乡村的夜晚。现在,只过了一年就变成了大片的高楼耸立着,霓虹灯发出橘黄色的光芒照亮了半个天空。有时候半夜忽然醒来,看着窗外的世界,我突然惊觉起来,“我在哪里?”“这是我家吗?”片刻后看着熟悉的床,思维渐渐清晰起来,这是我的床,这里是我家,只是望着外面明亮的天空,老是感觉那么的不真实。
我常常想,我丫头是幸福的。我小时候穿的裤子,刚做的新的就被母亲在屁股上补上两块厚厚的补丁,书包是母亲用旧衣服改的,记忆里上学从来就没有家长接送过,玩具大多就地取材。这些我家丫头打一出生就不曾接触过,她的世界没有哪个同学会因为吃穿发愁。
有时候,我又觉得我是幸运的。我在那个苦难年代末尾出生,又在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潮流中成长,将来还会亲历无数惊奇的时代变化,见证国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想想这一切,都将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无由的激动起来。
桌子上是刚刚又读了一遍的书,余华的《活着》。书里讲了一个名叫福贵的人的故事。我想对于福贵来说,福贵的人生,活着就是他生命的最重要的意义。而这样的苦难生活已经逐渐的离我们远去,于我来说,现代社会里,活着已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自然那个年代里,人为了活着所承受的痛苦记忆渐渐的就被人们遗忘了。
我之所以会时常翻开《活着》读一读,是想提醒自己,那段历史离我并不遥远。我不是个怀旧的人,但我知道,珍惜现在的生活是多么重要的事。